對于朝雪錄,我一直抱着一種沒事兒看兩眼的态度,在時而能看時而難看的觀感中堅持到了19集,實在有點堅持不下去了。
撇開很多時候讓我覺得牽強,覺得探案全靠巧合的劇情,讓我時不時覺得怪異難受的還有編劇對于秦(沈)莞這一大女主類型主角的塑造。我大緻明白某些情節裡編劇想借女主的嘴道出的某些例如“愛人先愛己”“女子應以事業為先”的一些道理,這無可厚非。但怪就怪在,女主深處某些環境裡的某些言論,總讓我有種偉光正的光罩在她身上的既視感,倒是符合所謂“大女主”人設了,但絲毫沒有什麼“入世感”,還是隻是站在更高層的視角,俯視衆生,然後再道出一些普通人知道但是未必能達成的大道理。有種讓人厭惡的隐性的倨傲感。
例如19集末尾,有一段在兇手當堂認罪後,女主在牢房和她的對話。
簡單概括一下這個案子,兇手晴娘原名清嬛,是戲班清曦的弟子,清溪有個師妹叫清筠,清筠也有個徒弟則叫清璃。15年前,清筠嫉妒她的師姐嫁得好(嫁給了後來負責押送軍饷的張将軍),且貪圖張将軍押送的黃金,于是夥同如今身為轉運使和有錢鄉紳的兩個男人劉仁勵,龐輔良,三人合夥sha了她師姐一家,隻有一個女兒幸存下來但已經癡傻。由于涉及軍饷,這樁懸案在男女主到來前都還沒被勘破,這三人也就拿着錢改頭換面換地方過好日子了。後來,清嬛改名晴娘混入龐輔良府上,呆在了他夫人身邊侍奉,并借機殺死了時為班主的清璃,前班主的清筠以及劉仁勵,龐輔良共四人。
以下這段和女主的對話就發生在晴娘當堂承認自己犯罪後


(首先是問一個明知故問的問題,其實真的沒必要問的,不然你剛剛在堂上是在分析啥,問得我一愣一愣的)
以下是晴娘的回答



(其實就這三句話,已經能構建出晴娘隐忍15年複仇的不易與無奈了,其中艱難是能給觀衆想象空間的)
結果女主很天真地發問:

然後開啟了一大段和父親的回憶以及她對此案的态度







接着來了一段我最無語的總結:



(真的很像小學寫作文的我,沒話硬憋,隻為了強行進行情感升華,明知沒什麼說服力還得硬着頭皮結尾。說完這段話以後,給了女主一個堅毅走出牢房的淚眼鏡頭就沒了)
我看完這段在無語的間隙還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女主的言行給人一種“隻要我堅持下去,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會灑滿正義的光芒”的感覺,如果是小時候的我可能真的會相信,但是最為一個成年人,随着我們與社會的交互加深,在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曆過大大小小的事之後,才更加明白法理的公平之上仍然是權利,很多時候這種所謂的是非對錯都很有可能是權利的交織的結果,無奈和不公何其多。看到這就給我一種,編劇用名為現實的糖紙非包着名為“請相信正義之光灑滿人間”的無營養糖精強行往我嘴裡喂的美感…
另一個角度來說,我還真挺佩服演員的信念感的,說實話這些台詞我聽着都覺得有種不痛不癢的好笑hh,當時的真實内心be like: OMG這到底是在哭啥念些啥啊,晴娘都沒有哭她複仇對隐忍和艱辛,你咋就一身正氣地走了🥲
編劇的筆力和導演的呈現既沒有讓我感受到對單元人物遭遇的現實層面的細膩刻畫, 又沒有讓主角真正身臨其境去“體察”案情,感覺隻是在打怪升級,有一案破一案。探案最終探的是情,案情之複雜有如人心,而法理之外又有人情,這也是為什麼探案的過程好看。借主角之口喊出一些假大空的口号,從俯瞰的視角發出一些看似正确時則充滿漠視和無情意味的審判,這種某種層面上的“爹味感”真的會讓人完全喪失觀看欲。
當時看到這裡我又在想,莫不是要個女主安排一條在“剛直追求正義之路”上的一條成長線?例如女主在探案途中逐漸明白案情之複雜很多時候不能僅僅憑借他父親留下來的那些戒律條點來論斷,例如很多時候不要心直口快地輸出一大堆正确但無用的觀點(正如之前女主發現晴娘所服侍的龐輔良的夫人遭到她丈夫家暴後,女主又輸出了一大堆讓夫人清醒點雲雲的勸阻之話,被晴娘回以了“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一樣)
目前看到劇情過半處,我也并沒有看到任何女主這方面對成長。再加上邏輯漏洞百出的探案劇情,每當我覺得劇情好看點又馬上難看了的觀感,讓我真的覺得棄之也不可惜了。我看到的,隻是一個為了立住勇敢直率高水平斷案人設女主的編劇,為她設立了一個足夠位高權重和她兩心相依的男主,在保她天真永存的同時還能和她攜手皮遍天下兇案的無聊劇本罷了。我看到的隻是一個既沒有講好成長,同時又硬要在技能和口才上拉滿buff,硬拗大女主人設的空殼女主罷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如果你覺得你就是覺得劇好看人設也好,看劇就圖一樂,不想帶腦琢磨這些細節的,請自動忽略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