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每個人說自己14、15歲的時候就出去打工,感到十分震驚,一方面我無法想象一個13歲的小孩子要怎麼背井離鄉去面對“社會”,另一方面聽到他們講自己相似的經濟條件和成長環境,似乎也能理解這種選擇。這部作品能夠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群體标簽的背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生。
紀錄片裡很多人都談到了殺馬特讓他們産生了存在感,在某一個瞬間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那是另一個空間和世外桃源。這個圈子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不再孤獨,家族也讓他們有了凝聚力、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一切都很符合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所缺少的東西。
另外同樣是亞文化圈子,也能感受到一些差異哈哈哈,很多喜歡y2k、地雷系、原宿、哥特…的人,願意承認自己是洋氣小衆有品位的亞逼,卻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非主流。同樣是亞文化,有些是帶着優越感的,有些卻是他們的信仰和救贖。
最後很高興我是在工作之後才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為以前的我聽到這些故事大概會覺得這怎麼可能呢?不是有未成年保護法嗎?真的有人會雇傭13歲的小孩子并且讓他從早幹到晚嗎?體制内的家庭和還算優秀的學校确實是象牙塔,讓我對這個世界的另一面缺乏一些想象,即使我自己隻是一個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人。我甚至感覺自己寫的這篇影評也隻是在無痛呻吟和矯揉造作,因為我無法真正對他們感同身受,這種審視是平等的呢還是自上而下的呢。
畢業後找工作的時候,發現勞動者保護法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微妙的存在。在租房的時候,我和某個中介聊天才知道他連基本的五險一金都沒有,平台還會拿走9成的成交金分成,即使聯系客戶聯系房源每一步都是他做的。甚至這份工作沒有任何底薪隻有提成,他也沒有雙休。在我看來這份工作從各方面來說,在結構上都極其不合理,在他看來卻是“大家都這樣,這是沒有辦法的”。
不管是影片背後的農村留守兒童困境,還是來自階級的貧困壓榨,我明白有很多弱勢一方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這個世界也不會按照我所理想的狀态運行規則,但我還是忍不住對此抱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