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産姐妹确實是一個充斥着刻闆印象的電視劇,裡面的角色很多細節的設計感覺都是按照刻闆印象中的社會群體來塑造的。比如說Caroline所代表的high-class之後的落魄以及身上那種沃頓商學院學金融的學生一些具有普遍共性的缺陷,那就是naive,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細節就是在S4E7,Max到聖誕節賺到了小費下意識就想把它們全花掉,Caroline看到了Max設計的衣服的商業價值,說要用那些小費來做這些衣服再把它們賣出去,決定去銀行貸款,用錢來生錢。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社會印象。還有包括Han所代表的亞裔群體在美國的身份,Sophie所代表的波蘭人和Olag所代表的烏克蘭人,還有嬉皮士,流浪漢,雖然這個劇本身充斥着各種對身份對刻闆印象的冒犯的笑點,但是他們絕對不隻是玩梗,在塑造角色的時候顯然也是站在社會學的視角上,通過某種文化下形成共性的那類群體的特征來塑造的。
這樣塑造角色顯然有好處,一方面确實能反映一些社會問題,這種完全不同的身份血緣階層交織的那些人可能本來現實生活中就不太容易聚集到一起,但是這個電視劇把他們很好地聚集到一起了。其中就是階層和文化碰撞的最直觀體現,并且背景也很合理,上世紀的紐約,同時存在曆史和政治條件從而達到這種不易達到的結果,這樣看上去就很真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脫離塑造我們的文化環境來看待問題。
但是也有壞處,當把目光過于強烈地聚焦在社會學上的身份塑造和刻闆印象上,反而容易消解角色和人物的複雜性,容易讓那些“梗”浮于表面,隻是梗而已。這也是這個劇最大的問題,不過這個畢竟也不是這個劇的目的,所以說确實是挺優秀的一個劇。這種劇有點像社會的縮影,它的真實性不是來自于個體的深度,而是群體拼貼出的社會圖景
關于刻闆印象與角色塑造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