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論電影插入的開頭和結尾, 我也來摻和一下。個人覺得這版本對戲劇片段的插入很有意思。引用的京劇片段耐人尋味之處在于,是它讓我想起了來自獨特文化背景的改變的觀影方式 (spectatorship)。
我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與我的文化背景有關--我把這部電影當作愛國主義宣傳片;引用的戲曲片段是一種強化電影潛在目的的方法。主人公姜磊是一個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在卡拉OK看觀看戲劇片段時,他和他的朋友對這個片段表達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流露出了一種熟悉親近的情感;而他的朋友則對這個片段展現的态度卻相對疏離。作為一個在中國長大、現在美國讀書的年輕一代,我同時與姜磊和他的朋友共情--我理解這個故事的曆史背景,也感覺到了其中的愛國宣傳意圖。然而,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我似乎也從這些信息中脫離出來。但在電影開頭這種距離感已經被電視和電話的屏幕所縮短,轉而拉近了我和這個曆史故事的距離。因此戲劇的屏幕為我們展現了國家記憶,并且在時間和空間的旅行中将情感賦予給不同時空的觀衆。
然而,如果我撇開文化背景的濾鏡,我可以用一種與前者幾乎相反的方式來解釋這部電影。與其把它認定為一部煽動觀衆愛國情懷的電影,不如把它看作是姜磊一家的家庭故事。姜磊和他的朋友在卡拉OK對片段的不同反應,呈現了他和片段之間的相對特殊的聯系。當鏡頭給了姜磊一個近景時,我們可以看出他與凝視的屏幕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特殊的, 更加私密的聯系。他身後背景中被模糊了同學是作為故事的觀察者的“其他人”,同時也是是現實中觀看電影的觀衆。影片後來出現的智能手機屏幕再在戲劇/曆史故事和姜磊之間建立了更為親密的空間。這種親密性在一個較小的手機屏幕中再次得到強調,通過窺視姜磊的手機屏幕,觀衆走進了一個家庭的記憶。
影片通過多種媒體和對個人及集體記憶的運用,為這一曆史故事在當代國際社會中呈現了一個合适的序幕。通過對曆史故事和戲劇片段的改編,影片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衆提供了更多不同解釋可能性。
(基于我對影片的上述解讀, 我不提供我對電影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