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評價的角度有很多種,主旨、鏡頭語言和立意傳達。

香水這本電影,我想看許久了,但直到今天才有機會将它看完。

隻能說,一句老話,一萬個人眼裡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我能夠理解有人把這本電影奉為神明,又有人将它視若垃圾。

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是藝術級的,主旨是評委級的,而立意傳達或許隻有畫廊級了。但極美的鏡頭語言與模糊不清的立意傳達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因為朦胧的美感更容易引發人們思維的轉換與個人觀念的形成,這往往也就導緻了這類影片通常評價兩極分化。

以本片為例,原著對于主角的諷刺性描寫是非常明顯的,整本書反諷的立意清晰可尋。主角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犯,他的行為再獨特、再有緣由,他的内心再單純,他的行為也是極端惡劣且令人毛骨悚然的。但電影對于美感的刻畫,就使得主角身上的悲哀氣質占比更重,好似他的行為變得沒那麼重要了,那隻是一種他自我救贖的外在體現。這種自私又虛僞的“唯我主義”,使我能夠理解有些朋友對于此片感到惡心至極。

但就我自己而言,我還是看到了此片對于人性的探索和對人之所以為人之意義的追尋。以及本片想要表達的自我認可、價值追求和存在意義的重要性。

不能說兩種觀點哪一種是現象哪一種是本質,隻能說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部電影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我覺得有趣的是,電影如何在美感和立意傳達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許導演就是想激發不同觀衆不同的思維,但明顯偏向性的立意方向或許還需更加清晰的傳達。是否有一部電影能做到兩全其美呢?沒有的話,希望未來能有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