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的小說作品,有很多已經或将要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但至今最有名的,是一九八二年根據本書改編成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這部電影以晦暗壓抑的氣氛、光怪陸離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主題,在近年來的多種科幻電影排行評選中位列第一,在科幻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
有趣的是,據記載,Blade Runner這個片名其實來自另一部完全不相幹的科幻小說。
一九七四年,美國科幻作家艾倫·諾斯(Alan Nourse)出版了一部名為The Bladerunner的長篇小說,主角是在黑市上倒賣醫療器械的走私商。在這個書名裡,blade用來指代手術刀。一九七九年,美國作家威廉·伯勒斯(William Burroughs)受雇把艾倫·諾斯的原著改寫成一個适合拍電影的中篇小說,改寫之後的題目叫Blade Runner(AMovie)。但後來這個故事并沒有被拍成電影。
随後,一九八〇年,在本書改編成電影的籌備階段,因為原書名又長又繞口(Do Androids Dreamof Electric Sheep?有六個單詞,九個音節),制片方想要換一個簡短響亮的片名,曾先後考慮過“Android”和“Dangerous Days”。但編劇之一漢普頓·範徹(Hampton Fancher)正好看過上面說的那篇Blade Runner(AMovie),覺得“Blade Runner”這個說法很酷,就向制片方提起。制片方如獲至寶,買下了“Blade Runner”這個标題的所有使用權。于是,片中追殺仿生人的那些獵手,就有了Blade Runner這個頭銜。當然,片中的打打殺殺要麼是赤手空拳,要麼用熱兵器,并沒有誰用刀,所以,這裡的blade是虛指。要是按字面來翻譯,說成是刀尖上行走的人,也很符合那種九死一生的危險職業。同一個blade,在另一個故事裡是指救人的刀,在這個故事裡卻成了殺人的刀。


另外,片中并沒有長翅膀的鳥人,因此,台版翻譯為什麼會把Blade Runner翻成《銀翼殺手》,一直是個令觀衆困惑的問題。一個可能是:因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警徽圖案都是張開雙翼的雄鷹,片中那些殺手也是警方雇員,也會随身攜帶警徽,所以當時的電影譯者就順手把這個标簽打上去了,湊成一個聽起來很酷的四字頭銜。另一個可能是:因為上面提到的那部Blade Runner(AMovie)小說的第一版封面上,有一隻長了翅膀的跑鞋,而電影的台版譯者正好看到過這個封面畫,就不管故事内容有關無關,直接把翅膀借到譯名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