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季裡最變态也最好看的一季,整個劇集講了艾德蓋恩這個美國變态宗師對美國經典恐怖電影與其他變态的影響。看得出導演編劇是恐怖變态片的迷影人,裡面直接提到的有驚魂記、德州電鋸殺人狂、沉默的羔羊這些電影,還有些熟悉的場面,比如酒吧衛生間出來後的場景緻敬閃靈;最後一集兩個探員利用變态了解變态來破案,就是大衛芬奇的心靈獵人。
回顧怪物系列,三季的創作角度都是對變态們的童年、家庭、心理等進行剖析,變态不是生來就是變态,絕大多數都有不幸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創傷,這樣創作确實有助于正常人去了解他們,似乎也能得出些怪物是如何被家庭、被社會造就的結論。我想看這樣的劇,比起嚴肅思考,觀衆更多的是想去理解甚至同情,且劇中缺乏對受害者的家屬和當時社會反應的呈現,更多的是對變态們犯罪細節的表現,而這也恰恰滿足了觀衆的獵奇欲,成為本劇最大的噱頭。當然我也是沖着這點觀看,畢竟沒有多少人看劇或電影是為了受教育,研究精神病學或社會學。但必須指出這樣的赤裸裸的暴露變态,似乎也成了當下消費主義景觀化的一種形式。我們消費的就是一種極端的情感體驗、一種對“邪惡”的窺探,以及一種被精細打包的“心理學知識”。把“變态心理”包裝成一個可供分析、解構、甚至欣賞的複雜對象。我們仿佛在上一門“犯罪心理學”大師課,滿足了智力上的優越感和好奇心。我們了解了變态童年的每一處創傷,分析了他每一個變态的點,但我們真正理解的是什麼呢?我們消費的是一個被高度戲劇化、被精心編排的“邪惡故事”,它遠離了真實暴力帶來的痛苦、混亂和無意義。這種剖析,最終将真實的苦難和邪惡,轉化為了安全、可控的娛樂産品。
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怪物,而當下就是信息化、商品化的社會已經讓我們對暴力、色情、變态脫敏, 把一切悲劇喜劇都變成瓜, 隻為滿足窺私欲、獵奇欲,至于我們會變成或已變成什麼樣的怪物,我們毫無知覺,也懶得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