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堅持原創的816篇 無情世界的有情童話。是枝裕和,總能在某個瞬間,讓銅牆鐵壁的觀衆破防。

是枝裕和,宋康昊,戛納影帝,裴鬥娜。主競賽單元金棕榈獎(提名)。

這幾個關鍵詞,就足以讓我在看到比較好的字幕版資源後,二話不說,打開這部電影——

《掮客》

...

認真看完後,我的第一感受,這部電影的口碑,一定會兩極分化。

而我,會覺得完成度很好,但沒有驚喜,沒有沖擊,沒有期待中,更深層次的感動。

我當然也不是要質疑大影展的專業評委,或者是和我感受不同的觀衆,我更多隻是想分享,作為一個觀影追劇量還可以的普通觀衆的主觀感受。

我好久沒有随心所欲,懶得管結構地寫影評了。

01 可看,但并沒有那麼好

整部電影,非常是枝裕和。

和《小偷家族》《步履不停》《海街日記》就是一脈相承的風格。

哪怕整個班底,就是一部純韓國電影。但韓式特有的煽情套路,全被克制住了。包括演員的表演方式。

所以,我其實也很難說,這對導演本人,對演員本人,是不是一種突破。

但,就電影最後給我的感受來說,我更傾向于太過平淡,甚至是寡淡。

簡單的故事也是經不住劇透太多。

主題同樣講述沒有血緣關系的邊緣人,互助組成的家庭和羁絆,《小偷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的角色,都有特色,有反轉,哪怕我不認識他們,不熟悉他們,我也能記住這張臉,這段表演。

樹木希林奶奶,還有安藤櫻那段非常有張力的哭戲表演。

是業務能力帶來了共情,讓不熟悉的觀衆記住了她們,也刷新了熟悉她們的觀衆的印象。

而《掮客》呢?

我感受不到故事的起承轉合,大段的對話作為叙事主體沒有問題,是枝裕和,以前也是這樣。

就是無端覺得,刻意的流暢度,順理成章,但是太匆忙推進劇情,很多地方是違和的,太禁不住推敲,就容易出戲。

我看不到角色的反轉,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太外露了,沒有那種複雜人性,模糊是非黑白邊界的反差。沒有太多記憶點。隻不過正巧,這些演員我都認識。

...

我也看不到演員演技的張力,我覺得也許更多是平淡情節裡,沒有太多情緒的起伏,哪怕一開始就知道戰場兜售孩子的買賣,居然從電影的開場,就感受不到人性的惡。

所以演員就在一個被框定好上限和下限的框裡表演,也是因為我看過太多韓國作品,所以我看過去,就是這些演員在演戲,看得到也是他們以前作品裡似曾相識的表演模式。

...

宋康昊繼續演活底層小人物,

裴鬥娜存在感低到,我覺得也沒啥特别需要評價的,和《秘密森林》系列裡,不激烈的日常破案戲可以無縫切換,

姜東元的帥臉,也讓我又一次想起他其他電影,比如演特殊兒童的爸爸。

而IU,她真的最适合這種喪,冷,無感,被感動也是面不改色死撐平靜的角色,《我的大叔》真的就是她最高光的時刻,想了一下,除去外表,互換也成立。

...

再拿我童年男神陳道明老師的采訪截圖來說話:

不是今天演老師,明天演工人,都演得像就是特别好;

演技最難的是你如何演出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的不同。

小人物和小人物,也是人生百态。

...

演員也好,導演也好,編劇也好,你可以有你自己的風格,可以專注某一領域深耕,

但是不是沉浸在舒适區,是不是重複,有沒有細微的進步,我覺得觀衆有自己的判斷,他們自己也會有。

哪怕這就是主觀的愛好。

就像我自己看自己寫的文章,就很清楚,有些就是完成了一篇語句流暢,該輸出信息量和知識點,該抒發正能量都做到位的習作,刻意練習;而有些我會不自覺感歎,這居然是我寫出來的,真好。

拿其他演員評價,都顯得不太公平。

直接拿宋康昊說,他的業務能力,資曆背景,對各種角色消化的信手拈來,拿影帝無可厚非。

他塑造的各式各樣的小人物,也都各有各的特色,結合電影劇情,印象深刻,神來之筆的内心戲,真的太多了。

比如《殺人回憶》最後和現實裡可能會觀看電影的兇手的對視,比如《寄生蟲》裡最後的爆發,爆發前的麻木。

這些全都是教科書式的名場面,韓國電影裡絕對不能被忘記的場景。一個演員能有這些經典時刻,确實厲害。

但,最後是《掮客》拿到影帝,我就覺得有點遺憾——因為是很好的表演,但這不是他最好的表演。

我也期待還有能讓他突破的作品。

...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過太多,所以要求也好,審美也好,不自覺就會提高。

我對是枝裕和,對宋康昊的标準,自然也要和他們曾經的輝煌做縱向對比,而不單純是和一起參賽評比的其他作品,橫向比較。

PS:所以我對于那些飽含水分,矮子裡的大個,同行襯托的所謂影帝影後最佳作品,都保留意見,各種title營銷都無感。拿獎是天時地利人和,行不行觀衆心裡都有一本賬。

就算《掮客》沒有達到我的期待值,沒有超越導演和演員曾經的作品,依然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

...

02 無情世界的有情童話

是枝裕和的獨特風格,也是因為,他總是着眼于無情世界裡的小人物,被生活一次次捶打得暗淡無光,不隻是世俗意義上的loser,

那種溫情,人性最質樸最普通的善良,那種人性的微光,在各種習以為常的無奈現實的襯托下,就是在暗戳戳地紮心,無力的心疼,又感覺不至于完全絕望,人間可能還值得。

非常适合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打開,痛痛快快哭一場。

所以有這麼一個,一如既往講故事,看向底層,看向邊緣,看向無解的社會問題的導演,喜歡他的觀衆,一定和我一樣,喜聞樂見,不忍苛責。

就像電影世界裡的宮崎駿,給成年人看的童話。

他不會給任何關于問題的解答,但是也沒有帶偏見和預設,最差的處境裡,可能也有無可奈何,可憐又可氣的人呢,也有被生活摩擦,什麼也沒做錯的普通人。

溫柔一刀,帶出問題,帶出根源。

不過越來越多的負面陰間社會新聞,也讓我開始反思:

影視劇作品,自帶濾鏡的美化,同理心,共情,情理法邊界的反複橫跳來實現的藝術創作,最後能傳達多少正面的力量,給現在的觀衆?

因為,我看到一句評論,确實是真實的感受:

明明是如此惡的勾當,居然沒有明顯的壞人。

一群為孩子着想的人,做的确實最讓人不齒的交易,兜售孩子。

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喪盡天良。

...

但我從不懷疑是枝裕和的創作三觀,他是正面正直的。

他也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态度,專業。

就像這一次選擇了這個比以往還要承受争議的社會問題,無人照看的孤兒棄嬰,堕胎是否符合情理法以及宗教信仰,社會福利機構的無力現狀,人販子,少女媽媽,未成年援交,惡性循環,韓國曆史上的傷痛,出口嬰兒潮。

小到身邊家庭的事,想生的夫妻沒有能力,備受身心摧殘,求而不得;

毫無能力但又不忍心,或者根本不允許堕胎的地區意外懷孕,不被祝福的孩子,甚至毫無責任心,生完就丢棄的少女媽媽,卻生育不斷。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經常不如人願。

是枝裕和總是在一些暧昧的時刻,來一句提醒觀衆:

就像IU說的,不管什麼樣的原因,媽媽抛棄了親生孩子,抛棄就是抛棄。

所以不管多麼為孩子着想,多麼溫馨,犯罪就是犯罪。主角們都會為此付出代價。

大部分的人,不都是善良自私兼有之,好好壞壞摻着來?

那之外呢?

警察也在問,為什麼我們隻能在問題發生之後,再去抓犯罪行為,而不是想盡辦法杜絕源頭?

所有的社會問題,也都是一環套一環,針對某一環節,再大力度,也确實是事後填坑。

所以哪怕他會招來正義,我還是覺得,我們都需要是枝裕和的電影。

就像《掮客》,哪怕都是套路,當他溫柔地告訴我們,哪怕人生活得非常不堪,難以回頭,無法重來,還是感謝你的出生。

我們就算再堅強,都會有那麼個時刻,迫切需要感覺到自己被愛着,自己被溫柔以待,自己值得美好的人事物。

人生隻要有那麼個瞬間,就不會完全崩塌。

是枝裕和,總能在某個瞬間,讓銅牆鐵壁的觀衆破防。

這就是他不可替代的魅力。

哪怕小衆。

...

03 一些其他的思緒

我總是聯想起很多新聞,也想起我和一個菲律賓姐姐的聊天,剛好也是IU這個角色的遭遇。

因為信仰,所以哪怕是性犯罪的孩子,哪怕這個孩子已經被确認有嚴重的生理缺陷和疾病,還是要生下來。

沒有能力的少女未婚媽媽也好,受害人也好,可以将孩子送給福利機構,有權利棄養。

這個世界的悲喜,真的是太難相通。

共情能力太強,就會像我這樣,容易多愁善感哭唧唧。

不過這份敏感和同理心,我很珍惜。

我解決不了大的問題,但也會盡一己之力,關注,發聲,幫助。

電影等好的藝術作品的微光,就是在這個時刻,閃閃發亮,撫慰我們。

在殘忍,紮心,強悍,精妙,對抗,碾壓的戲劇性沖突裡,始終不忘記,融入哪怕很微小的真善美,怯弱,同情、溫柔、猶豫,掙紮,脆弱等。

那是一種無可奈何中,被人遺忘和忽視的希望。

如果還不能電影院自由,不如試試這一部吧。

...

作者:小冒,年讀12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台5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