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陰郁的River
...

去年國慶下的資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棄,今天突然發現了有字幕資源,連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滿足。

...
當時看總有點時空隧道的感覺

如此狗血的故事卻在歐容手下拍得讓我春心蕩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個導演。電影的處處都會讓人想起cmbyn,都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暗示的六個星期,沒有太多束縛的同性之愛,隻不過從意大利搬到了法國。如果說cmbyn是文學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現實寫照。相對于前者,後者自然顯得低級,原著本身就是地攤文學,前半段的愛的夢境也因為篇幅等問題過得太快,讓人難以共情;演員上自然也差上一籌,導演還得用旁白去解釋人物的内心,但是對于我來說瑕不掩瑜,我依舊熱愛這部電影。相較于配樂雖然不如cmbyn,卻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論而貶低這作品,與cmbyn相比,這些因素卻也讓之與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實。當然,對于死亡淺嘗轭止的探讨以及兩者化學反應較少的鋪墊都是讓人吐槽的點。但是開頭懸念的種植,往後兩條時間線的不斷交叉卻又讓整個電影更具備看頭。篇幅遠少于cmbyn,還有些無意義的片段,讓David刻畫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這粗糙朦胧的他卻也應合了Alexis夢中的模樣。

...
感覺有點讓人想笑

歌曲Sailing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舞廳蹦迪,那神似蘇菲初吻的鏡頭也是有趣,它預示着夢的開始;到結尾墳頭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洩标志着與David這段刻骨的愛戀結束(這墳頭蹦迪讓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聽一遍)。看到他在那裡癫狂的蹦迪,我并沒有覺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陳雜。

結尾與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聯翩,那閃耀的日光與湛藍的海水,讓我回想起了那個令人興奮的“春夢”,讓人流連忘返。電影确實是個造夢的好玩意兒,那悲喜的不斷切換,讓人不适的同時卻覺得蘊含了點其他的意味。

...

他們因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後迅速開始了火熱的相互愛戀。公路飙車,影院親熱,遊樂園打架,舞廳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顯現無疑。因為異國情人的出現,讓所有的美好開始展現原有的模樣,他們争吵,他們追逐,夢死了。因為一個誓約,讓他不顧一切想看見他,想履行它。墳頭蹦迪見證了這段狗血熱戀的結束,往後仍然還有大把的人生考驗在等待着他。那極具複古感的色調與鏡頭,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場濃烈而又不顧一切的愛戀,青春的狗血與肆意,不得不說,很讓人沉迷。

...
多麼美好,多麼令人憧憬

反觀自己,似乎這個内斂的男孩沒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實。互聯網縮小了人與人交談的距離,我享受着與異國hottie的偶爾撩騷,短短幾天的逐漸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覺自己演了一部電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夢之所。我知道這必然是有始無終的對話,但是我享受着偶爾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獨絕望的我的一絲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總控制不住。我們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現實隻會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閉。人生有很多活法,隻不過都太過懦弱而選擇安逸,愛情本身就不是為這群人服務的,命運隻會垂憐那些抗争過的人,所以我們該幹嘛?

...

同樣死亡題材的時光駐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歐容手下的那誘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歲月洗滌下卻面目全非,讓我幾乎沒認出來,歲月确實是把殺豬刀。(不過依舊很????)。死亡這個命題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來到底意味着什麼?那些瀕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來越迷人,越來越讓人好奇。耳邊響起了舒膚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

回想到中國的平凡男孩,從小也對死亡充滿了好奇,卻連如此狗血之事都沒能遇到,又何德何能去奢求那烏托邦的鄉村愛情?死神是否已經時刻準備着宣判此生的結束?我不知曉,我也不畏懼,我隻是有一絲不甘心,不甘心沒有他的真切認識——這平凡卻又複雜的,天真懦弱而又傻逼的男孩。

肝完了這個感想,卻已午夜,我憧憬夢境的來臨。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樣破碎了,給我個身臨其境的全套體驗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