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是李玩在電影中的年齡;
狗,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據說是這個片子原來的名字,這個名字真的很好,不知道為什麼最後改成了《狗十三》
《一條》的專訪中,有這麼一段:“在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裡面,随着年齡的增長,子女和父母之間曾經的陰影會慢慢彌合、遺忘,甚至會慢慢地原諒。但我們不是通過溝通的方式,我們是通過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把它咽下去。這種和解,導緻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
你可能隻是因為你自己也為人父母,于是可以體諒一部分東西,但是曾經留下的傷痕并沒有完全消失,其實它還在。”
有一次我在書店看書,那是一個很安靜的環境,有一個小小少年走到我面前,輕聲問我:“阿姨,你在看什麼呢?”
我将我手上的書面遞到他面前,說:“你可能看不懂這些,你可以去看看那邊的漫畫書。”
小少年并沒有走,可能因為我是唯一一個認真回答他的人,他盤腳坐在我旁邊,開始認真地和我聊天。
我實在不忍拒絕一個渴望溝通交流的孩子,于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和他聊了起來。
大部分時候都是他在說,我在聽,小小少年說着說着變得興奮起來,聲音越來越大,引來無數其他顧客抗議的目光。
我發現了周圍異樣的眼神,連忙對着他做了一個“噓”的手勢,說:“小聲點,不要影響别人,乖!”
小小少年難過的低下頭來,說:“為什麼,你們大人都要我當一個乖孩子呢!”
小小少年在說出那句話時的表情,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想起來。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和被迫接受後的失落和迷茫。
我有一位朋友,年近50還在治愈童年的傷害,每次她談到童年生活時,談到她父母對她的粗暴傷害後,她總習慣用“我現在很幸福,不過,我還在學習原諒他們”來結束每一次的控訴。
電影裡的李玩被父親一頓暴打後,開始變得變得乖巧、懂事,開始學會沉默和妥協,開始收斂自己的小脾氣,開始顧全大局,在陪長輩出席飯局時,吃起了狗肉,學會說“謝謝!”。
我們從小聽到大人最多的話,就是:你要乖一點,你要聽話一點,你要懂事一點……
成長是什麼,成長不就是從放聲大哭到捂緊嘴巴的過程嗎?!
從呱噪變得安靜,從不懂事變得懂事,從肆無忌憚的大哭變成低聲抽泣,到最後不再流淚……
我們全都在接受“教育”着,從天然的本我,變成了世俗的“我”。
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最後的歸途不過是學會規訓自我,成為一個“大人”。
這樣被動成長,首先從學會如何選擇開始,如何妥協于他人,如何服從于大局,如何說服自己将不滿壓制,如何去讓别人滿意,自己也能“快樂”!
我們都是被從兒童的世界,猛地拎到成年人的世界裡來,學習成長。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具有豁達和坦然的天性,隻是,大家都學會将不滿深深地埋葬在心底深處。
當我們再也無法對這個世界豎起中指時,那麼我們都活成了那條和那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