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故事應該是有個高概念:“一個父親用守護表達愛,另一個父親用殺人表達愛”從而引出主題: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不同方式,錯誤的方式會帶來萬劫不複的後果。
這個主題想要傳達出來,需要被相關主角進行不同程度的闡述,比如有的人用溺愛、有的人用嚴格要求來愛、有的家庭貧窮卻有愛、有的家庭物質豐盈卻精神荒蕪,但遺憾的是篇幅原因,這些愛的表達在不同角色身上都點到為止——除了阿樂父女有所刻畫,其他角色基本都是作為背景出現沒有深挖。
在阿樂女兒死後阿樂邂逅傻女,并跟蹤守護傻女的片段也很令人動容,在這裡能讓觀衆産生較大的情感牽連,然而這裡止步于“保護”,并沒有對阿樂和傻女這一對“半路父女”關系進行更進一步挖掘。
另一點問題是,故事的核心沖突與主題并沒有通過情節,産生強有力的情感關聯。故事的核心沖突邱少年殺人是父親位置缺失、成長過程缺乏管教,但看完電影後并沒有闡明“父母之愛”與“邱少年殺人”之間的直接關系(即使尾聲兇手陳述,也僅僅用語言介紹“自己對兒子缺乏管教,隻能用“殺人”來彌補自己缺失的陪伴”,情感振動還是不太夠),大幅度缺失兇手對自己兒子的情感交互刻畫(即使是扭曲的錯誤的愛的方式)。整個故事前3/4對兇手的身份、動機沒有任何交代,僅通過展示幾個不同的行兇鏡頭來樹立兇手形象,缺乏兇手内心挖掘(但是《罪行之外》标題就可知本片想要探讨的是犯罪之外更深的内容,包括兇手的背景、情感、為什麼罪行會發生、為什麼罪行無法避免的悲劇)。
可能為了做懸念和後面大反轉,讓兇手的行動和心理在75%還處在迷霧狀态。最後的推理是女警找到邱氏母子的父親身份,阿樂在一瞬間完成推理:阿樂告訴警察連環殺人案是掩蓋,是父親為了保護兒子殺人而故意犯下的連環殺人罪行。主角的推理完全沒有思路展示,也無法讓觀衆跟上,導緻高潮“恍然大悟”沒有造成相應的震撼效果,僅靠演技和打戲動作來撐高潮。
于是造成效果,希望拍一個更有情感深度和更深主題探讨的故事,卻使用了常規懸疑片的懸念預埋與處理方式,忽視了情感鋪墊與背後主題深挖。
是從最近補看了《九龍城寨》後入坑了龍卷風,順着古仔又入坑了背後的香港電影,于是最近也在密集補看各種香港電影,包括黃金時期的香港電影,能感覺到黃金時期香港電影與現在相比,有兩大明顯的亮點:1、信息量巨大,有多方勢力刻畫角逐;2、情感密度很大,警匪犯罪電影作為香港一大特色門類,故事世界天然會刻畫“生死”“愛恨”等更極端的情感。
如果用這兩個思路反過來再來看本片,信息量層面是勉強夠的,然而情感張力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