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薩特的間諜電影是對語言和權力的研究。

...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

“好吧,好吧!”

這是一部精彩的新片《告密者》中的對話,這是一個用閑聊講述的重大真實故事。當然,題目是不同的。很難不讓這聽起來很做作。即使是最簡單的解釋似乎也不太可能。它實際上是主角的名字:現實赢家。

你可能會從2017年的新聞故事中想起她。溫納當時25歲,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名翻譯,被指控洩露了一份關于俄羅斯幹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機密報告。她由西德妮·斯威尼扮演。這部電影是關于溫納被捕的故事。如果你今年看了一部更好的電影,那就謝天謝地了。

通常情況下,美國舉報人出現在熒屏上的方式有兩種。

...

愛德華·斯諾登主演了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第四公民》。朱利安·阿桑奇有一部笨拙的戲劇《第五階層》。在這裡,導演蒂娜·薩特的手法鮮明而新穎:比紀錄片更真實,比戲劇更雄辯。每一個字都來自逮捕前的審訊錄音,充滿了錯誤和不合邏輯,它有一種迷失方向的品質,當然隻有絕對真實的東西才會有這種品質。

當溫納從雜貨店買完東西回到她在佐治亞州奧古斯塔的平房時,那種匆忙的感覺就開始出現了。在外面,她受到穿着斜紋棉布褲和polo衫的聯邦調查局特工的歡迎。花了一點時間來确定他們的語氣:客戶服務的愉快效率。有關于混合健身(CrossFit)的冷嘲熱諷;一個微笑的承諾,“解決這一切”。這個“這個”還不具體。

接下來是對語言和權力的研究,其中充滿了武器化的細節,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寫出來也會感到自豪。

...

在房子裡,登記簿故意保持平淡,直到它再也堅持不下去了。詞語被延伸到其含義的遠端。代理人強調,這次面談是“自願的”。如果溫納選擇退出,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休閑星期五的氛圍和即将到來的嚴峻形勢之間的緊張關系一樣。(說溫納後來在聯邦監獄服刑5年零3個月,是不是劇透了?)

從技術上講,這是一部間諜驚悚片,沒有在地下停車場的追逐。相反,荒誕主義和威脅并存。(特工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溫納的貓身上。)但是,在聯邦調查局控制着現實的同時,影片也在努力挽回局面。

溫納将被指控洩露美國情報的“來源和方法”。薩特也有。在被拍成電影之前,《告密者》是一部舞台劇,名為《這是一個房間嗎》。現在,導演把它翻拍成電影巧妙地利用了一種日常工具:攝影機,它的敏捷和極具沖擊力的特寫不斷地強調和強化。

如果你注意到這個技巧,嗯,感覺就像計劃。這一切不都是FBI演的嗎?(給演員們說句話:在這部停頓意味深長的電影中,戴維斯和漢密爾頓的演技精湛,斯威尼的演技一流。)

但标題所指的最終現實,當然是委婉表達背後的實際情況。在兩極分化的美國,任何關于特朗普恐懼症赢家的電影都可能顯得帶有黨派色彩。但現實并非如此。相反,它是一張赤裸裸的X光片,顯示出國家權力既與當前時刻緊密相連,又與人們對敲門的永恒恐懼緊密相連。恰如其分的是,最終是赢家破解了密碼。

“我今晚要進監獄嗎?”她問道。特工們一時慌亂,倉皇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