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剛剛聽完我在想,爸媽聽完了,是不是以後就不太敢跟我們說話了。如果他們跟我們說話,第一反應是沉默,我覺得他們也不敢跟我說少熬夜了。”《奇葩說6》第一期第一場辯論,楊奇函利用最後15秒的總結絕地反擊,守住了“老奇葩”的兩道“杠”。

面對辯題“正确的廢話,還要說嗎”,正方楊奇函從人類文明曆史角度展開論述,最終找到了一個現實而溫情的突破點。從宏大的人文精神到細膩的親情,以現實生活為支點,引起公衆對的親子關系、相處模式的思考。這一場楊奇函逆轉局勢的關鍵,就在于他構建的“高美感”。

不久前,《新周刊》策劃了一期“低美感社會”專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時代的審美匮乏症”。網紅臉、抖式快感、文化霧霾……都體現了審美意識的缺位。

詹姆遜曾說:“美學的回歸很有可能在文化特别是影像文化以及它們在全社會的擴散中找到其合理性。”

自網綜誕生之初,《奇葩說》就率先在娛樂内容與價值輸出的連接處探索,保持在語言類綜藝賽道的領跑地位。作為一檔極具品牌辨識度的IP綜藝,第六季開播前,相關話題連續5日登上熱搜,選手陣容、節目内容都引發了廣泛關注。

從“我們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到“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資曆深厚的《奇葩說6》,帶着建立“高美感社會”的理想,回歸了。

“沒有人是安全的”

追求完美、極緻,在自我掙紮中成長,都是高美感社會的特質。

《奇葩說》走過5季,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金句,還有辯論時辯手揮斥方遒、針鋒相對,捍衛自己所堅信的真理,這種熱忱、飽滿的狀态,能穿越千萬層介質,觸動屏幕另一端的觀衆。

第六季的賽制改變後,《奇葩說6》從選手到導師都更積極了。

這一季,導師也要親自帶隊下場辯論。第一期剛開始,李誕、羅振宇就預測起了自己的人氣排名。4位導師都想為隊伍招募到有實力的選手。人氣第一的李誕,大方表示自己是“隊伍的下限”,用幽默的自嘲吸引高質量“奇葩”加入。

壓力變大的除了導師,還有選手。《奇葩說6》添加了“杠”這個元素。新奇葩隻有一道“杠”,而老奇葩按資曆擁有2~3道“杠”。如此一來,選手對晉級的渴望直接具象化為手臂上“杠”的數量。

“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哪怕BBKing。”包括黃執中、肖骁、邱晨在内的所有奇葩都要參加1V1海選,赢者晉級,敗者淘汰。這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過往成績歸零,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

全員打響生存戰,為新奇葩提供了機會。第一期,鬥志昂揚的“後浪”,放出了“希望大家把黃執中留給我”、“我是為了肖骁來的”的狠話。不夠強大,就可能被淘汰,這種“較真兒”增加比賽看點的同時,也在逼着老奇葩自我突破與成長。

朱光潛曾說:“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态。”在剪輯方面,為了使觀衆注意力高度集中,《奇葩說6》在節奏和重點把握上都有改變。

導師初亮相,内部“調侃”一番,随後就是快節奏、高密度的辯論。1V1按順序貼辯題環節,楊奇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和個人風格最契合的“正确的廢話,還要說嗎”正方。而後,選擇反方的新奇葩許吉如出現。

新老奇葩對戰的局勢形成後,節目組對許吉如進行了介紹:畢業于清華大學法學院,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生。由此延伸出兩位清華學子、師兄師妹對壘的看點。省去了海選部分,對于新奇葩的介紹在其出場後進行,突出最重要的辯論部分,使得節目整體節奏緊湊、信息量充足。

“沒有人是安全的”,不僅是《奇葩說6》中奇葩的處境,也是奇葩IP所釋放的信号。作為一檔語言類綜藝節目的佼佼者,《奇葩說6》也在自我進階,強化自身風格及優勢,頻頻登上熱搜高位,持續占據賽道頂層。

“正确的廢話還要說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即生活。“高美感”自然也來源于現實生活。

曾經,奇葩IP挖掘了生活中語言藝術的美感,改變了很多人對辯論的刻闆印象。現在,《奇葩說6》的生活化辯題透露出“辯以緻用”的态度。

“異地戀伴侶反對我和異性合租,我該搬離辛苦找到的房子嗎”、“正确的廢話(多喝熱水),還要說嗎”、“奇葩星球黑科技:每個人都可以按鍵複活一位最愛的人,你支持嗎”、“我讓最好的朋友幫我追暗戀對象,結果他倆在一起了,該不該絕交”……從現實生活出發,涵蓋了情感、交流、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

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45.5%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學生群體占比最多,高達26.0%。

而租房、戀愛、友情等都是年輕群體最關心的問題。《奇葩說6》找到了社會話題聚焦點,并将其轉化為節目内容,呈現在觀衆面前。如别林斯基所言:“在活生生的現實裡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說,一切美的事物隻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現實裡。”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辯題自帶話題度和争議,通過奇葩的論述引發觀衆思考,觀衆也能從節目中汲取營養。

如果按下一個按鈕就能複活最愛的人,你會按嗎?肖骁選擇了反方——一個不符合大多數人想法的觀點。而在他的闡述中,觀衆逐漸認同了這種“放手”。

“他們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的是愛和自由。他們不在這兒(《奇葩說6》),所以你們覺得他們走了,但他們在這兒(心裡),所以他們從未離開。”對離開的人報以祝福,去追逐愛和自由,就像《請回答1988》那首催淚主題曲所唱的:向着離去的人歌唱吧/說愛過不曾後悔/我們一起唱歌吧/說夢過不曾後悔/說要開始新的夢想了……

新一季,肖骁給自己定的風格關鍵詞是“優雅”。從第一季起就以“奇葩”姿态為人所熟知的肖骁,在第六季,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打破标簽、突破自我的肖骁。

在“奇葩星球”常駐3季的大王也在成長。面對辯題“要做一個高智商的讨厭鬼嗎”,她結合自身論述,以導師舉例:“羅振宇,讨厭;薛教授,讨厭;李誕……可愛。”

搞笑之外,大王還提出了“情緒自由”的理性觀點:“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一個讨厭鬼,但是當你擁有了高智商,看破了他人的喜怒其實與你無關,即使被讨厭也不會打擊到你的自信,這就是高智商的情緒自由。”有梗有料的陳述,赢得了導師、現場觀衆的認可,貢獻了一場精彩的辯論。

搜集觀衆最關心的話題,又以現實問題觸及觀衆。在觀衆的期待下,選手自我鞭策、自我突破;選手的表現,又影響着觀衆的視角和态度。《奇葩說6》這種彼此需要、共生共長的關系,增強了用戶粘性,實現用戶共生。

“在宇宙中心呼喚愛”

休谟認為,美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這樣一種秩序和結構:由于人性的本來構造,由于習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這種秩序和結構适宜于使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正如郭沫若所倡導的:“美不在乎外表,而在乎内在的精神。”

美即快感。一檔綜藝,節目娛樂性和愉悅的觀感是基礎。而在滿足用戶基本訴求之外,對人生意義進行指導和啟發,則是為節目賦能,為用戶帶來超出預期的驚喜。

奇葩IP的第六季,承載着觀衆的期待。從#奇葩說第六季官宣#開始,《奇葩說6》上線前連續5天占據熱搜高位,印證了其IP價值。雖然語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但《奇葩說》依然是唯一一檔以辯論形式輸出的節目。

《奇葩說》的不可複制來自于在精神緯度上追求“高美感”。第五季BBking陳銘常被冠以“在宇宙中心呼喚愛”的稱号。事實上,節目“呼喚愛”的同時也在呼喚審美的多元化。

從第一季到第六季,不變的是多元化的審美取向。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奇葩各有閃光點,尤其注重思想的高度。用多元化的價值觀,喚醒對内在美的天然感知。

審美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因而對于辯題的讨論也往往沒有标準答案。《奇葩說6》通過奇葩們的多元價值觀輸出引發觀衆思考,提倡獨立、深度思考,培養審美能力。

“人值不值錢,看他的原則值不值錢。”

“自由之代價使自由更加高貴。”

“我們每個人都像隕石,即便終将隕落,也請我們盡情燃燒。”

……

《奇葩說》的舞台上,誕生了許許多多金句。節目所反複呼号的,是年輕人的獨立思想。以自由意志之名,以治愈淚水為名,繪制人文思想的新圖景。而觀衆的歡樂和感動,都來源于對節目内涵、對節目建構的“高美感社會”的深層次認可。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奇葩說6》。

“會讓我想逃的,無疑不是怕讓自己定下來,而是怕自己會定在一種毫無美感的東西裡面。”“奇葩IP”的成長軌迹與加缪的美學追求相契合。見證了網綜市場從誕生到成熟的蛻變,《奇葩說》仍在不斷追求節目内容的升級更新,以其生活化、思辨性、“高美感”,完成審美經驗和正向價值觀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