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看了播出的前兩集,一????給可愛的孩子們,一????送給全天下努力付出的老師,一????送給開頭那集主角說的“我不是同情他們,而是佩服他們在逆境中坦然的勇氣”。
缺的兩顆星:
首先,主角老師的形象過于扁平,可以說是一出場就是艱巨溫柔與嚴格的完美老師形象,理解這部劇是獻禮劇的歌頌需要,但我仍然認為這樣往往會導緻目前教師生存空間的進一步壓縮。在劇中,面對窮山惡水,不講理的市井大媽,不平衡的教育資源,好像被主角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完美的覆蓋掉了,不自覺把老師的道德标準提高到了一個人近乎神聖的高度,我個人覺得人物形象美化的略顯浮誇,觀衆未必會買賬(當然若是受衆不在此的情況除外)。
其次兒童形象早熟,即使抛開初中這個叛逆期高發的年齡段,劇裡孩子們的行為準則媲美理性的成年人,當然不否認有個别像張楠這樣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生長的男孩子,以及在逆境中還會照顧弟弟的姐姐。但有沒有可能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也許并沒有人教他們什麼是善惡是非,什麼是出人頭地,什麼是正道什麼又是歧途。我說出這番話并不是因為自己高高在上而是我小時候就身在這樣的環境中,身邊有太多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教他們為什麼要好好讀書,為什麼要尊敬師長,這樣混亂的童年,這樣像草一樣野蠻地生長,想要将他們修剪成規整的園藝形狀是非常難的,哪怕在正劇中也是可以體現出戲劇沖突和老師的經驗資深育人有方。總而言之,在這樣物質匮乏的村子裡,精神能夠這樣高潔,孩子們的品行能如此端正,實在是太理想主義了。不過我隻看了前兩集,所以說不定後面的劇情會有這一部分,我還是很期待有這一部分的表現的。
寫在最後,從來沒有寫過這麼長的評論,也不知道偶然點開的劇怎會突然引起我心中的潮汐。這部劇是教師節的獻禮,回顧過往,四十年多少教師堅持一線揮灑汗水最終桃李天下,沒有他們的付出不可能有我國人才濟濟的新局面,我們當然要心懷感恩與欽佩。
不過我還是想說,物質的匮乏可以通過如丫丫飾演的老師一樣,用努力和汗水去彌補。新的時代也許物質并不那麼缺失了,但有更新的問題更新的矛盾等着我們去解決。現實中也不乏未成年人教育相關的鮮活的案例。教育的話題是永恒的,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片子源源不斷流入,無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