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于公众号“驶向我们的盛夏”发表 本人是原创作者)
还没看完它我已非常笃定:《好好说再见》至少将是我2025年年度TOP3的#电影 。这部小而精的作品,有着很饱满的主题、很鲜活的细节、很灵动的镜头语言。
本片豆瓣简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聚焦安宁疗护中,应诺与家人开启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
然而事实上我从电影中解读出来的主题是远远大于此的。它在实现“聚焦安宁疗护”、保证深度的同时亦拓展了广度:亲情、爱情(甚至有好几组)、友情、老年人处境、邻里关系、死亡教育、代际矛盾、遗憾、告别、破我执……这些都是观影过程中我的脑袋里蹦出来过的关键词。应大海和花阿姨的故事线让我想到《我爱你!》;亲情线,我想到《我的姐姐》(所以《好好说再见》有可能去角逐一下华表奖吗👀);关于遗憾和破我执,我想到《情书》《岸边之旅》;死亡教育混合亲情,《人生大事》。
当然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交融的部分。比如谈到安宁疗护、死亡教育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场告别,告别就必然会有多多少少的遗憾。更不用说“安宁疗护”作为一种“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的医疗服务模式,被包括应大海在内的许多人冠以“放弃”的标签,继而产生对此的强烈抗拒。人对生命是有执念的,否则《岸边之旅》也不会设定男主优介死而复生和妻子踏上旅程的桥段。这种执念叠加亲情便更加厚重——我看《情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青涩的暗恋,倒是女藤井树、其父、其祖父之间的故事线:祖父因儿子肺炎死去而自责悔恨、女藤井树因失去父亲而痛苦、祖父背着重病的博子在雪天跑到医院……因为亲人的离去而出现的裂痕、刻下的伤疤实在太多。
所以说,本片中应诺起初对于“顶楼”的安宁疗护的恐惧、应大海对应诺选择安宁疗护的不肯接受,都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毕竟母亲胡美华的早逝让两人都无法释怀,毕竟应诺还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又有个年仅五岁的女儿,毕竟安宁疗护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
我们对生命抱有如此强烈的执念,可是生命又是如此无常,告别本就是种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对矛盾,何解?
本片给了一种答案:用爱填满尚能相伴的时光。
父亲应大海和女儿丢丢对应诺的爱,让她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应诺对女儿丢丢的爱,让她过早结束的生命以另一方式延续,陪伴丢丢未来的成长之旅——那些提早设计好的蛋糕,会在丢丢的每个重要时刻告诉她:虽然妈妈已经不在,可是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好电影永远是注重细节的,因为细节可以建构起一种实感,足以唤起观众共鸣的实感。
导演张弛说,这部电影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亲情的温暖致敬。你看,所有的深情就是蕴藏着种种细节里:关于宁波,有老人们拉家常时的宁波话、有被打造成甬式松弛感象征的“嗦搭嘎”(意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让宁波观众深感亲切以至于忍俊不禁的摇篮曲和童谣……那些香樟树、那些老房子、那些邻里相处模式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关于亲情,有父女多年心结未解的尴尬瞬间、有五岁女儿为救母亲在好朋友带领下去灵桥许愿的虔诚、有父亲面对失去妻子又将失去女儿时对老天爷的控诉(林栋甫老师那段演技超绝!!!)……不仅是主角,哪怕是一闪而过求着医生救救自己母亲的配角,也是现实中不少个体的缩影。以及关于生命,有应诺和医生一起打理的植物、有她和病友一起去天台晒的太阳、有老友们为那个“北方佬”老林准备的雕在墓碑上的萨克斯风……
而某些精巧的镜头更是优化了整部电影的表达。应诺第一次去看老林时,她在电梯里的镜头是用监控录像俯拍的方式呈现的。她一个人抱着蛋糕呆在电梯的一角,等待电梯来到所谓令人恐惧的顶楼——安宁疗护病房。这种呈现方式酝酿出一种压抑感,后续她被吓得扔了蛋糕就逃走的情节就更自然。还有老林最后留下的视频,吹完萨克斯“啪”地一下黑屏、转场。某种意义上是对老林自在潇洒、看淡生死的形象的完美收束:拜拜这个世界,我走啦!老林的存在,对应诺从畏惧到能够直面死亡的成长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熟悉我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评价书影音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真实”,当然艺术创作是避免不了加工的,可是加工后的产物若成了悬浮的、空洞的、让人无法走进去的工业废料,那么这种加工无疑是失败的。好在《好好说再见》的主创们用很棒的演技、很动人的故事、很精巧的设计完成了对主题的呈现,他们的加工是一种打磨与塑造,让应该被看到被感受被思考的东西更加熠熠生辉。
彩蛋彩蛋🥚🥚🥚最后教大家几句宁波话吧
🦀🦀 这是“哈”(第二声)🦐🦐 这是“嚯”(应该也是第二声)——一个我小时候从宁波电视台学来的梗,主持人阿伟说是学费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里的“哈”“嚯”就能学会这两种宁波美食的方言表达🤓
P.S.阿娇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