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挺多,但改得不好。蠻單一蠻平面蠻商業的。

有些話有些情節實在是尬呀,尬到我一個人坐在電影院刷着黨課看了都想立馬逃走的程度。

編劇導演不用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橘生淮南》真的不适合拍電影。它裡面的心理活動、人物關系太多太複雜太微妙,電影這一載體的容量明顯不足,也難以深挖。

~~~~~~~~~~~~~~~~
就表演來說,張雪迎對洛枳氣質的拿捏還算到位。看電影之前我擔心她會不會像晁然那樣,把洛枳演得太過明媚,但其實還好。(朱顔曼滋版的洛枳仍然是我心目中的top1就是了,99%還原洛枳,張雪迎和胡冰卿的演繹都略柔弱)

拉胯的劇本限縮了演員的表演空間。電影裡設計了洛枳為朋友出頭而潑東西、覺得不公平争領唱的情節,俨然變成了一個仗義大姐大和權利鬥士,洛枳的鋒芒不該是靠這樣來展現的。

洛枳的高中時代乃至大學,大部分都是一個人度過的,這樣才能孕育出她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而電影裡幾乎沒有給她留下獨處的時間。不明白為什麼電影要給她高中安排一個閨蜜,兩個人還一起聊喜歡盛淮南這件事,原著裡她和鄭文瑞并沒有那麼親密。

還有愛讀書、善思考、善洞察,自尊敏感又倔強,能言善辯但平時不喜說話,她這些吸引我的特質好像也沒有被編劇和導演get到。電影裡的洛枳輾轉于家庭和學校之間,仿佛整個青春隻做了暗戀盛淮南這一件事。而原著裡她有更廣闊的經曆和更複雜的人際關系。

~~~~~~~~~~~~~~~~
電影的盛淮南是所有影視作品中我最中意的一版(僅指長相)。但再合适的演員也拯救不了一個不用心的劇本。劇本對盛淮南的刻畫也單薄化以及美化了。給人感覺善良溫厚人畜無害極了,驕傲和“渣”幾乎沒有。

高中時期還比較符合,有那種天之驕子受人追捧的感覺,讓人遠遠觀望着不甚了解,總蒙着一層發着光的濾鏡。後來家裡遭受變故,他替考最後被開除學籍而落魄的經曆,這些挫折電影裡也有一定的展現。

然而在感情方面,原著裡的盛淮南并沒有那麼純情、堅定和專一。電影裡直接省去了他分手後與葉展顔的糾纏不清,以緻于他大學和洛枳的戀情發展過于順利(與原著極其不符)。按照原著的描寫,他其實在洛、葉之間搖擺了一段時間,絕不會像電影裡那樣決絕地拒絕葉展顔。最後他的那段自白,頗有點《初戀這件小事》的意思,搞得他很早就開始注意甚至喜歡洛枳似的,我認為不太恰當。

~~~~~~~~~~~~~~~~
電影着力描寫洛枳和盛淮南的感情線,把他們感情的阻力僅定位在在兩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讀原著時倒認為主要的阻力不在這(雖然放到現實中這可能會是最大的阻礙),從洛枳的視角來看,盛淮南對前任關系的迷惑處理、變故後消失的一年,才是最折磨人和消耗感情的地方。

除此之外,洛枳和盛淮南的感情中間其實還有一個人——張明瑞,他是盛淮南的兄弟,在盛淮南之前就喜歡洛枳。電影完全忽略了這一層關系,把他打造成一個什麼電影社的社長,拍了一場奇奇怪怪的土味電影.....

洛枳去盛淮南姑姑家做家教的這一段,電影也全無提及。也許是考慮到電影的篇幅吧,但姑姑是個蠻有魅力的角色,有傳達一些人生智慧,删去還是有點可惜。

原著作者八月長安借洛枳,表達了大量的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對人際關系的洞察,這些是使《橘生淮南》從同類的青春小說中脫穎而出的地方。而電影對此置之不理,把這個故事拍成了純愛中摻雜着家庭糾葛的俗套青春,缺乏深度和新意。不僅不能滿足挑剔的原著粉,想必沒有讀過原著的觀衆也不會買賬。

~~~~~~~~~~~~~~~~
我在讀原著時,對幾個情節印象很深:洛枳在樓梯間碰到盛淮南給葉展顔一遍遍講sin函數;洛盛兩人去後海玩,坐在三輪車上和蹬車的大爺談天說地;兩人去k歌,洛枳覺得盛淮南音樂品味很不錯;兩人夜半翻進圓明園等日出,第一次親吻然後笑場。

私心期待電影對這些情節能有所呈現,但事實證明編劇導演與我沒有默契。

原著中洛枳耳機裡常放的《Free loop》《You’re beautiful》《愛爾蘭風笛》,後來也成為了我的循環曲目,而這些都在電影裡不見蹤影。誠意還是不夠啊。很多本該有的東西的不在場,讓我懷疑電影制作者是否有細讀原著,是否對故事和人物足夠喜歡。

~~~~~~~~~~~~~~~~
原著小說《橘生淮南》是我很難得一口氣看完的作品。我在高二時讀到,邊讀邊為二熊的洞察力和筆力叫好。它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我對大學的想象(雖然現在破滅了)。我也在洛枳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很強的共鳴。所以即使看到朋友圈有人吐槽這次翻拍的電影,我也第一時間去到電影院,想看看視覺藝術會怎樣來演繹它。結果确實很爛,與我心目中的《橘生淮南》相去甚遠。感興趣的朋友還是看看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