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是枝裕和來說,生活的藝術和藝術的生活從未分開。

...

而在這部《如父如子》裡,是枝裕和的生活氣息愈發濃重,此時在他的内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依然是讨論的重點。關系之間的“真物”和“僞物”是是枝裕和難以割舍的,并最終會在《小偷家族》中集中爆發,而《如父如子》便成為了“關系論”的先驗品。

...

血緣親情和關系親情是這部電影讨論的重點,兩個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因為護士的嫉妒抱錯了孩子,到底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孩子,以及如何面對這兩個孩子,兩對父母的心理剖析構成了這部電影的主旋律。

...

而是枝裕和讓人喜愛的地方就在于,不管是貧窮的家庭還是富裕的家庭,他都盡自己所能的表現了他們對孩子的愛,也讓觀衆割離了仇富的情感。這也是是枝裕和家庭片的核心思想:正因為沒有人真的有錯,所以大家才會這麼痛苦。

...

說到底,哪怕是電影中被立為相對典型的富爸爸,相信年歲漸長的觀衆也同樣能夠共情,每一位父親都會希望把自己的失意投射到孩子身上,盡可能的讓他彌補自己的遺憾,也讓他少走一些彎路。在這樣的過程中,無法共情或者考慮孩子的真實意圖幾乎是必然的事件,電影中父親彈了一半放棄的鋼琴、私立小學的精英教育、良好嚴格的禮節。你可以說這位父親還需要成長,需要時間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但如果你覺得這位父親是有錯的,我隻能評價為你這輩子有了。

...

在《如父如子》的結局,是枝裕和進行了大量的留白,但我認為觀衆要真正理解富爸爸,就要從這段留白開始。兩家人終于中泾渭分明變成了水乳交融,但接下來生活的藝術和藝術的生活也總有畢業的那一天,在中日韓東亞三卷的學業壓力下,富爸爸幾乎可以肯定要承擔起兩個孩子的人生成本,也有很大的概率在兩個家庭超長時間的交往中承擔窮爸爸另外兩個孩子的教育成本。也就是說,富爸爸丢了人心、花了大錢、道了大歉,還沒有落得觀衆一句好話。電影中我們為了真正的藝術可以展現足夠的包容,但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一般會給這種情況一個明确的定義:龜男。

...

所以,能夠理解富爸爸沒有錯,理解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都在為了孩子而付出,是對《如父如子》最大的尊重。

...

對于電影的中心思想,血緣親情和關系親情,是枝裕和通過富爸爸後母的台詞,說出了屬于他理解的答案:“時間就是孩子”。“養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電影中處處透露出對愛、親情真正的答案,不是血濃于水,而是人與人相處的時間。通過時間去塑造關系而不是通過血緣去依戀關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關系和赤誠的愛。在《如父如子》中,這種想法還隻是初具雛形,等到五年後的《小偷家族》裡,是枝裕和的這段思想才真的臻至化境。

...

而是枝裕和的電影之旅也在繼續,我們也期待着他能夠繼續用他的生活片,在平靜的水面下用洶湧的漩渦向我們訴說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