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沖突與台詞,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北京蜂巢獨自看孟京輝的話劇。
1. 愛
我想編劇一定是對人類充滿了愛意與包容。懦弱,自私,控制,都是因着無盡的愛意。
母親對兒子,兒子對叔叔,叔叔對青年,沒有一份愛是能被辜負的。
這裡面的沖突既有背德的愛,也有少年與中年人在處事上無法跨越的鴻溝。我常常在想,生活中,我是中年人的理智支配居多,還是少年人的感性支配居多。
這三個人,我都好愛:
wang,他雖然直覺驅使,但又有着不同于他年紀的成熟性,他明理,年紀輕輕卻洞察了一切,懂得珍惜自己愛的與愛自己的人,雖然他感性,但不得不說在愛這個方面,他是極其理智的。
母親,她真是一個堅強睿智的女人,雖然看似以酒度日,控制欲超強,但她太聰明了,一眼就能夠識破三人中暧昧的氣氛,永遠懂得最大化利用周圍的人。
叔叔,他克制、理性、智慧,他一直試圖拉進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凡事為别人考慮,他的逃避乍一看是犧牲與成全,但又何嘗不是一直自私與妥協。
2. 直覺還是理性
憑着直覺走未必是沖動,成全别人也未必是一種偉大與博愛。
我一直在思考,wang到底應不應該揭開這層成年人的遮羞布?第七集和第八集的時候,wang一直迫使自己的母親和叔叔直面這個問題,Wang以為,揭開它直面它,三個人就能夠真正理解彼此。殊不知成年人選擇不去處理,就是因為知道處理了也毫無結果,沒有一個人是願意妥協的。
到了結尾,對于叔叔和母親,這種揭發看起來毫無意義,兩個人虛假的友誼徹底破裂。對于wang,這種揭發讓三個人都陷入了極大的痛苦,叔叔也從來沒有說過他愛自己。
第八集臨走前一天晚上,wang告訴母親,明天三個人再一起好好談談,不帶任何情緒地談一談,可是到最後,他到底沒有談。這是第八集相比第七集,wang的轉變。那麼是否不去深究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就是對的呢?我覺得不對,第八集wang沒有再像第七集一樣堅持三人溝通的原因是,wang已經看清了,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别人。
那第七集的争吵,wang揭開三個人的面具是對的嗎?我覺得是對的,正是因為揭開了這層傷疤,wang對于父親的迷惑圓滿了,對于叔叔的愛意清晰了,以至于分手時,wang感覺父親就活着自己身上,他不需要依靠父親給的地球來反複思念,以至于分手時wang與叔叔的擁抱,坦坦蕩蕩,不用再有試探與猜疑。wang不再是電視劇開始的那個被壓抑的痛苦青年。
我想,依靠直覺做事,打碎一些幻象,把天性釋放出來,可能還是好的。
3. 劇本與橋的隐喻
很佩服編劇的功力,每一次争吵,每一句對話,都非常嚴密,環環相扣(也希望自己吵架能有這樣的功力)
一些對話的安排,也确實引人深思。比如母親說為什麼自己愛了兒子一輩子,短短幾天兒子就要為了愛人離去;比如母親指責叔叔逃避,他一味地逃避Siam不是成全與寬容,他的逃避沒有解決問題,最終受到重創解決麻煩的還是Sasivimol自己;比如叔叔說不要到橋的對面打擾村民的好,wang反問為什麼叔叔覺得村民會被打擾?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村民?比如母親覺得曼谷的生活才是真實,在山裡的生活是虛幻(隐居到底應該把它理解為徹底終結社會化生活放棄現實的責任,還是應該把它理解為釋放天性擁抱真實的自我)。再比如叔叔一直教導wang橫沖直撞解決不了問題,但最後又告訴wang他需要依靠自己的直覺,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直覺。
wang一直以來都是那座橋呀。
叔叔以Wang命名橋,這座橋溝通起了這邊與對岸,讓叔叔見到了未曾探尋過的世界,雖然這種探尋付出了代價,無論是骨折還是友誼破裂。這個命名,就像是wang憑一己之力跨過180度經緯線從黎明走進黑夜去擁抱叔叔。
真的是一部好劇,每一幕對話都值得細細品讀,長者與少年的愛隻是這一切矛盾的表征。内裡無法彌合的矛盾,是面對選擇,到底是選擇退而成全,還是選擇越過道德的藩籬去直面它。我想,每一種選擇都有着它的道理,難說好壞,我們也很難去改變别人,我們能做的,是想明白怎麼樣才能不傷害最愛的人,怎麼樣才能達到内在的自洽。
【碎碎念:好喜歡叔叔住的房子,每天醒來滿眼蒼翠,雖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但隐居若是這種自在舒服的環境,我甘願和叔叔一樣做52赫茲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