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自身的閱曆,觀賞角色在電影中的經曆,于諸多細節,品出其中的意味,銀幕内外交相會意,這是觀影的一大樂趣,《托尼.厄徳曼》正是一部給觀衆帶來如此美妙體驗的作品。

影片是關于一對德國父女的故事,離婚多年的父親,在周遭親友眼中是個不招人待見的潦倒單身老頭;女兒任職于國際知名管理咨詢公司,負責公司在布加勒斯特的工作,外表光鮮,社會地位引人注目;父親從德國前往布加勒斯特看望女兒,由此發生了一系列摩擦與理解、疏遠與親近。

觀衆可以在影片中,體味“打工人”失控于飛速旋轉的社會大齒輪中,對自身處境渾然不覺或欲罷不能;也可借以回味中國改開時,來自境外的外企人expatriate與本土外企人,之間的相互制衡、競争、依賴與合作;對于單身獨居的老年男人,其生活的情趣與孤寂,亦能從中有所觀察與品味;在時至今日依然由男權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生存、競争、自保及其僭越男權的嘗試,影片對此刻畫得細緻且頗令人信服。

而我的觀影重點,在于這部電影對于父女關系的呈現。就此,我來嘗試分析其中的一些細節,以梳理自己觀影後的思考。

影片對父女關系的呈現,在結構上,大約分五個部分,即:
1. 序幕:女兒回家。
2. 第一幕:在布加勒斯特,父親是爸爸。
3. 第二幕:在布加勒斯特,父親不是爸爸,他是托尼.厄徳曼!
4. 第三幕:在布加勒斯特,父親是爸爸也是托尼.厄徳曼。
5. 尾聲:女兒再次回家。
(按: 本文所指影片為162分鐘版本)

下面就上述五部分中的觀察與思考,做一描述。

序幕:女兒回家。結束在父親的愛犬離世(“分離”)。(大約17分鐘)

序幕中父女相見的戲,基本上是父親的目光搜尋着女兒。父女隔窗同框的畫面,出現過兩次:父親在屋内,女兒在屋外;一次是父親隔窗望着女兒,另一次是父親背對着窗子,女兒在兩個畫面中,都在打電話。畫面确定了父女關系的基調:看得見(觸)摸不着。

...
...

第一幕: 在布加勒斯特,父親是爸爸。這一幕結束時,女兒向樓下揮手,與父親告别,看着出租車載着父親離開時,她嘴巴一咧,哽咽,流淚,哭泣(“分離”)。(大約35分鐘,)

父親在女兒的辦公樓大堂,終于等來女兒,連忙以假牙墨鏡喬裝後,佯裝邊看報紙,邊走在簇擁着女兒的人群外側,女兒行色匆匆說着話,刷卡過閘機進電梯,走了!女兒應該沒看見喬裝打扮的父親。

父親悻悻然去掉喬裝,走出辦公大樓。自說自話不打招呼從德國飛到布加勒斯特,難不成就這樣不得與女兒一見?!……女兒的助理追上父親……

這場戲讓我心頭一熱,女兒竟然看也沒看就認出父親,“不争氣”的父親,在女兒心裡果然有位置!

父女同居一室發生諸多摩擦後,父親說要回家了。女兒釋然地說,下一次,要在我不忙的時候來(估計父親心裡想,你有不忙的時候嗎?)。

女兒送父親等電梯時,大約一分鐘的鏡頭裡,沒話找話,告别了再告别,“Tschuss” “Tschuss”,最後面面相觑無言以對……寫盡千言萬語的親密疏離感。

讓我動容的是,女兒在電梯門關上之後,瘸着腳,三步并兩步地,走到陽台走廊,向樓下的父親,微笑揮手,再一次告别;等出租車離開,女兒原地站着,嘴一咧哽咽起來,流淚哭泣。很多人都有過這類的經曆,疏離的親密感,想走近怕走近無法走近的親密疏離感。

...
...

第二幕:在布加勒斯特,父親不是爸爸,他是托尼.厄徳曼!第二幕結束時,托尼.厄徳曼在夜色中,目送“女兒”乘出租車遠去,然後也乘出租車回到酒店自己的小房間(“分離”)。(大約45分鐘)

“女兒”發現父親沒有回家(德國),他化名托尼.厄徳曼,出入于“女兒”社交、工作的場所;哪怕在父女難得可以獨處的刹那間(衆人酒吧狂歡戲),父親企圖以爸爸身份與“女兒”對話,“女兒”卻堅持以對托尼.厄徳曼的口吻作答,父親無可奈何地,隻能繼續扮演托尼.厄徳曼。

這一幕主要是兩場戲,即前一場戲:“女兒”與女朋友們一起用餐。後一場戲:衆人在酒吧狂歡。

前一場戲,父親先行離開,“女兒”找借口尾随,夜色中,看着父親乘車而去;後一場戲,“女兒”先行離開,父親追趕出去,看着“女兒”乘車而去。

在後一場戲中,“女兒”漠然地斜倚沙發一角,淚水順着眼角流下來,此時此刻,在諾大的酒吧中,人聲音樂聲各種嘈雜震耳欲聾,獨坐的“女兒”于大庭廣衆中,很節制地,不為人所知地,悄悄地流淚……托尼.厄徳曼在場,爸爸也在場,他(們)聽見流淚的聲音嗎?

人與人的距離,究竟可以有多近?人與人的距離,究竟可以有多遠?人與人,隻能以假面相對,才可以走“近”嗎?真情流露,比登天難嗎?

...

第三幕:在布加勒斯特,父親是爸爸也是托尼.厄徳曼。第三幕結束時,女兒追上父親,撲進“長毛大怪”懷中,父女深情擁抱,然後父女相背而去(“分離”),父親求酒店前台,幫忙把長毛大怪服的頭套,拽下來。(大約50分鐘)

父親用手铐把自己與女兒連接在一起,從此,兩人在私底下是父女,在公開場合父親是托尼.厄徳曼。這一幕中,有兩場家庭聚會戲,前一場,是父親去參加的家庭聚會,女兒不放心父親,尾随去看看,卻意外地加入聚會,父女在這場戲中合作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這首歌的歌詞以及女兒在父親琴聲伴奏中的演唱,指向明确:父女各自在内心獨白,以及父女之間繼往開來的對話。曲終,父女不歡而散。

後一場,是女兒借生日派對,在家裡搞團隊建設,父親不期而至,全副武裝保加利亞驅邪大毛怪---重裝披挂包裹嚴實的父親,出現在裸體的女兒面前;女兒一時無法認出這個大毛怪是誰,父女面對面尴尬片刻,父親獨自讪讪離去;女兒裸穿淺色開襟長睡裙,赤腳追出去。然後就到了本片最令人動容的時刻:女兒在綠草如茵中,赤足撲進大毛怪爸爸的懷中,父女深情擁抱,流下幸福的眼淚(父親應該是淚水汗水混在一起流)。

所謂真愛,大約就是如此吧,包裹密實異裝的你,抑或令人大跌眼鏡赤裸的你,無論如何,我認識你的“真我”,那個我一直愛着的“真你”!

...

尾聲:女兒再次回家。結束時,女兒在等父親,父親離開去拿相機,女兒摘下搞怪用的帽子和假牙,繼續等……(“分離”)(大約15分鐘)

祖母離世,女兒回家吊唁。同樣是女兒回家,尾聲與序幕,首尾不同處有三。

其一,尾聲換為女兒的目光一直在搜尋父親;其二,一反在序幕中手機不離手,女兒在尾聲中,沒用過一次手機,手機壓根沒出現過;其三,尾聲中父親無任何的喬裝甚至沒有習慣性的戴假牙,反而是女兒戴上父親的假牙,将祖母的“複古”帽扣在頭上。

以搞怪為日常的父親,一闆正經地跟女兒談人生的價值,而平日裡一闆正經的女兒,假牙帽子搞怪“微笑”地以無言作答。

上述所描述的首尾之不同處,大概意味着父女經過布加勒斯特的相處與互動,各自發生了變化,父女關系發生了變化。

...

父親看到女兒搞怪地微笑形象,有點意外(女兒變了),也不意外(到底是自己的女兒,搞怪基因一直在),他說去拿相機。女兒站在外面等……女兒拿下假牙和帽子恢複常态……女兒依然站在外面等。這一組鏡頭很有意思,也引發人們有諸多的想象和思考:父親遲遲不來幾個意思?難得有點正經八百的父親,又不着調去哪裡搞怪忘了女兒在等嗎?在說父親去世了嗎?……

意味深長的結尾,可謂導演用心良苦:父女究竟可以一起走多遠?父女究竟可以相互走多近?

最後,我想談談其中有兩場戲,在影片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中一場是女兒到酒店房間,與下屬兼情人幽會。我以為這是本片的“轉折點”,且完整地回答了父親之前對女兒的發問:“你是人嗎?”(你不正常)”“你快樂嗎?”(你不快樂)。這場戲,簡短卻直擊要害。

另一場在尾聲的最後部分,父親談論人生價值,父女面對面的一組鏡頭,女兒背後是奶奶的家,她望向外面,外面時有車輛經過,外面是通向外面的路;父親望向内,奶奶的家,他的背後是外面。經過布加勒斯特的相處,彼此有了變化,然而,不變的是,父親在家,女兒屬于外面的世界,她背後有家。

此前對于整部片子的五部分分析,每一部分均以分離結尾,分離是常态,聚首難得,且聚在一起的時間轉瞬即逝,要抓住!抓得住嗎?

正如父親所言:人的一生,總是忙了這個忙那個,一輩子就過去了,隻有想起曾經發生的某些片段,會感到很幸福;然而,人總是後知後覺,幸福的時刻,不知道那是幸福的時刻,等意識到那是幸福的時刻,已成追憶。

結尾處,在父親議論完人生價值所在,見女兒搞怪,父女相視一笑(幸福時刻),父親馬上離開說去取相機---這是對父親人生價值何在之說,再清晰不過、再有力不過的呈現。

人生短暫,當“及時行樂”,何必因去拿相機,斷/短了幸福時刻(話說女兒的手機呢,手機可以拍照嘛!)。

令人唏噓的是,這組鏡頭坦誠道出真谛:父親等來女兒離開女兒等來父親離開女兒又等來父親又離開,終将有那麼一次,在女兒等待父親時,父親不再出現,那一次,是永遠的别離。

永遠的别離,是“父女一場“必然的結局。這個結尾,太過冷峻,充滿深情,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