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開湯唯是去談《分手的決心》是虛僞的,如果是其他演員,《分手的決心》影響力充其量就是《掮客》這個級别。就像足球世界存在“體系球員”,即在特定的搭配下才能發揮自身優勢的球員,湯唯毫無疑問是一位“體系演員”。如果世界上真有普世意義的“演技”這種東西,湯唯的演技一般是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事實,但是對于她所主演的電影,以《色·戒》、《晚秋》、《地球最後的夜晚》、《分手的決心》為例,找到替代者是極難的,而《分手的決心》則是接近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可能是湯唯太過于特殊,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樸贊郁選擇男主角同樣刁鑽之處。在我看來,男主樸海日有那種柔弱之人強裝堅強的獨特氣質,所以在他決定為宋瑞萊“崩壞”時,沒有什麼違和感。多刷之後,我愈發感覺到李海俊跟《色·戒》中的王佳芝很像,一直努力“假裝”(這不是一個貶義詞)成熟和老練的形象,可實際内在敏感而脆弱。

回到電影的内容,樸贊郁沒有拿女主特殊的身份和經曆大作文章,以彰顯自己的立場,好像現在電影必須彰顯某些立場才好拿獎。恰恰相反,正如他所說,他拍了一部簡單、老套、冗長的愛情故事。該片可以大緻概括為,男主案件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作為嫌疑人的女主,後面女主又無可救藥的愛上了男主,最後......。影片落幕時我在想,雖然不喜歡這個結局,不喜歡整個故事,但這絕對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觀影過後的很長時間裡,我會反複回味其中的片段與細節。感受到導演強大的控制力和電影語言表達。多次觀影後你會發現,《分手的決心》雖然用138分鐘講了一個一般導演90分鐘甚至更短時間能講完的故事,但這部片子其實是很“滿”的。你能在反複觀看中不斷增加導演對于細節的把控和符号運用的統一性。

...

愛欲之霧

沒有什麼過程,男主開場兩分鐘已經被女主“擊倒”了,而且還是在女主老公的停屍房裡,這麼想來樸贊郁還是挺惡趣味的。張海俊凝視着宋瑞萊超過20秒,如果是在電影院裡,我甚至覺得觀衆都會發出笑聲,因為這個鏡頭過長了。而且在觀看影評後,我注意到了這個鏡頭裡張海俊的鼻息,并且在後面審訊室場景裡有相同的舉動。這個發現解決了我在看宋瑞萊将香水噴到創可貼上的不解,也就是說,兩人的試探其實早已開始。

不ghs的樸贊郁真的動用了太多鏡頭語言和轉喻,戛納最佳導演實至名歸。可以提醒大家,不同于《小姐》,本片基本沒有激情戲,但是又時時刻刻在“搞黃色”,用現在流行又文雅的詞叫“性張力”。這些搞黃色的片段有些直接、有的些許露骨,有些雖是隐喻但是比直接還露骨。特别是那個刑警解下腰帶,将配槍系在腰帶上的片段,觀影時我直接化身精神韓國電影局審核員,必須正義删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

我還是主要講講“愛”的細節。本片最為人稱道的場景莫過于審訊室内的“鏡中我”片段(一些所學專業的不恰當比喻),焦點在鏡中和現實中來回變換。兩人在說出自己“心裡話”的時候焦點會切換到鏡内一側。片中的精妙轉場還有很多,例如海俊看到角落的黴菌進而想到X光片上的陰影,再想到骨折,再想到宋瑞萊,最後回到自己的手。這種複雜的心裡活動被影像化的表現出來,以前這種一直認為這種複雜的“内心描寫”是文學的專利。

愛總是在不經意之間流露,愛是看到女主家的酒牌子後自己去買那個牌子的酒喝。是一起在審訊室吃過高檔壽司後,自己一個人傷心的時候也會吃同樣的。是被問候“good morning”後也會反常地向同事問早安。是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關于自己的一切,是甘願為對方而“崩壞”。

愛情經過試探、甜蜜、轉折之後,樸贊郁顯示出殘酷的一面。前段時間看講柏拉圖的《會飲篇》的視頻,主講人說愛與喜歡的區别在于是否願意讓渡甚至摧毀自身的主體性。其實齊澤克也講過,“fall in love”最重要的是fall,這是愛情美麗的地方,也是愛情殘酷的地方。我還是願意以我比較熟悉的足球比賽舉例,愛就像足球比賽中交出身體重心的一次鏟球。心中所想是“隻能這樣了,這是唯一的辦法”。

本節以愛欲之霧為題,其實愛欲根本不是什麼迷霧。你清楚地知道那裡是什麼,但還是不受控制地走進那個“不良之夜”。

全片唯一情緒向上的電影原聲音樂全片中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在第一個案件結束後,瑞萊和海俊在山神廟出遊的片段,專屬兩人的短暫甜蜜時刻,第二次是影片結尾海俊在海浪中尋找已經永遠消失的瑞萊,而且兩段情緒向上音樂都出現在海俊系運動鞋鞋帶的畫面後面。我在看結尾的時候也察覺到情緒的錯置,畫面明明是海俊在海浪中神經質式的尋找,音樂卻是向上的。如果這種“同構”安排成立,那麼在樸贊郁的心中,這個結尾是完滿而甜蜜的,因為海俊崩潰了,他終于放下理智承認他對瑞萊的愛。至于宋瑞萊,她也如願以償的成為海俊心中的懸案,這當然也是他們的甜蜜時刻。

隻是這份甜蜜過分殘忍。比BE還殘忍的“HE”

作為東亞的《分手的決心》

《分手的決心》讓我感覺到,韓國最頂尖的導演有意将東亞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呈現。來自中國的神秘女主、日本的壽司、還有朝鮮族祖輩,無不體現出東亞的幾個政治實體錯綜複雜的關系。這一點在《小姐》裡就有了明确的表達,秀子叔父上月教明是一個特定曆史環境下的“韓奸”,最終她們應該是乘船逃亡的目的地也是彼時的上海。《小姐》與《分手的決心》、包括更早的《共同警備區》等多部電影中都有表現中、日、韓、朝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

戛納獲獎後,樸贊郁想表達如果缺少中國電影參與,日韓電影拿再多獎也是不完整的。當然不是說參加國際電影節并拿獎就是好。我又想到了侯孝賢,他在戛納得獎後也表達過,獲獎很開心,但更願意獲得“自己人”的認可。讀歐美作品時,感覺自己最多能理解50%,日韓的作品能達到7、80%,特别是那種成長環境和經曆的喚起,有些非常直接且跟自己生長環境出入很多,卻能夠直達人心,總感覺自己能更接近作者的意圖,這也是在同一文化圈下的熏陶吧。可能,“說給懂的人聽”是所有創作者的終極願望吧。

...

近幾年中日韓之間的電影合作真的不多,我能想到的就是岩井俊二導演的《你好,之華》

本次戛納上,日本導演的韓國電影,中國演員主演的韓國電影大放異彩,中國電影自《南方車站的聚會》後好幾年沒有進入戛納主競賽單元,雖然這沒什麼,但也有點遺憾。韓國電影在國際上分量已經到了我們再不想承認也得承認的地步了。當然,你可以認為電影算不了什麼,你可以說韓國電影自揭傷疤,實際上什麼也改變不了,韓國的社會問題比中國更突出。沒錯,一點都沒錯。

我也并不是說中國電影就要學日韓,我們不需要學任何人,隻需要好好表達自己就好了,将自己想表達的,對于一些事物的理解拍出來給大家看,大家看完之後可以贊賞、批評、無感,都可以。就這麼簡單。

智能通訊時代的電子情書

手機短息、手表錄音、審訊錄像、翻譯軟件、手機定位、vlog。智能設備及其記錄和書寫重構了我們的生活、也重塑了我們的情感(怎麼有點像論文導語)在片中,最重要的證據(相愛的證據同時也是破案的證據)藏在手機裡。《分手的決心》中諸多重要劇情轉折點來自于手機,關系升溫時候看到“對方正在輸入”時的期待,被現任丈夫戳破時的輸入短信時的崩潰,最後知道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屏幕外的我們,在今天也有太多喜怒哀樂與面前這塊發光的屏幕有關。片中有一個,男女主走到佛堂旁的鼓兩側。兩人分别敲擊了鼓幾次,然後兩人對視一笑,在全片智能設備的交流中,這一段“交流”非常特殊。

古往今來,我們通過各類媒介傳遞着信息,也傳遞着情感。通過媒介的叠代,我們傳遞的信息愈發準确,我們能夠更加準确的傳遞情感了嗎?這麼一看《分手的決心》還是一部探讨傳播學問題的論文(bushi。

...

對于智能通訊設備,我基本沒有新的想法,具體的可以去看這篇。最近多了一點,就是我認為智能是改變了我們與其他人的溝通方式,最後發現其實是改變了自己同自己溝通的方式。《信條》裡通過信息告訴未來的自己以改變現實,《分手的決心》裡将“崩壞”錄音作為愛情的見證,在過往的日子裡面反複重溫。後來我明白,我們記錄,是為了記住。

看完電影後我也翻了自己手機裡的錄音,我發現了一則18年的時候小組讨論的錄音,當然那個時候錄音是為了做讨論紀要。我捕捉到那些跟小組工作無關的閑談,發現竟是現在自己同那時自己建立的最緊密的聯系,反複播放,竟真的會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日子總是“昨是而今非”的,而且好像越來越向這個方向發展了,所以盡可能的多記錄下一些時刻,讓未來某一時刻找到過去時光裡的感動。就像我現在正在做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