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一上映到今天,十幾天過去了,今天我剛剛三刷完封2。這十幾天的心情起伏變化屬實是近期之最,很多話想說,之前一直憋着,但現在封2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基本已成定局,所以還是想自己複盤一下。
我是封1的忠實胫骨,在電影院刷過7次,後面在流媒看過幾次已經不記得了,可以說此前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讓我這麼上頭過。現在想想,封神這個系列電影,怕不是真的有什麼業力在身,無論是第一部的好,還是第二部的壞,都那麼讓人難以放下。換作别的電影,再爛再詐騙,看完罵兩句就算了,也就封神,十多天了我還在看各種分析猜測。
還記得封1的時候,看完電影,得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一直沉浸在各種電影相關物料裡不可自拔,幕後紀錄片也好,封神訓練營也好,主創采訪也好,各種同人二創也好,那時候是真的很開心。可是看完封2,從一開始的迷惑不解,到憤怒無語,再到現在幾乎隻剩心累,何以會産生這樣天差地别的觀影體驗?簡單的說“期望越大所以失望越大”根本無法形容我這一路的心理變化。
頭兩天剛看完第一遍的時候,我的第一觀感是比不上第一部,但也絕不是爛片(到今天我也保留這個看法,保留五星也是為了對沖一下惡意的一星)。我感受到的首要不對勁的是姬發和鄧婵玉那似是而非的感情戲,但此時還沒有心思去分析不對勁在何處,而且影片也确實有不少亮點,在第一遍觀影的時候是有新鮮感的,又加上陡然開出了個6.5的低分,出于對封1和對姬發的感情,我當下是很難過心傷的,所以也發帖為封2鳴了不平。
然後才開始看很多對封2劇情不合理地方的分析帖,以及許多許多“我為封2改劇本”的帖,可以說越看我就越心涼,廣大有才的曾經的封1自來水看得比我透徹多了。一開始我也覺得是剪輯的問題很大,比如最後十分鐘在法壇姬發刺聞仲額中眼顯得拖沓的問題,也許調整下剪輯,觀衆的離場感就能好很多。
但越看我就越明白,問題的根源是劇本主線的跑偏,才導緻姬發一衆人物的人設崩塌和遊離工具化。到底當初是哪個天才想的以愛情為主線來寫封2的劇本?有封1的劇本珠玉在前,又是如何通過的封2劇本?而且很明顯後期補拍也是順着前期的劇本來的,最多就是删減了一些太直白的感情戲,但某些鏡頭語言又還是在明晃晃引導觀衆往愛情方向走,戲外主創和一些觀衆再怎麼找補說是戰友情也顯得很蒼白無力。
封1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成功塑造了多個能令人共情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是真正成功的群像,刻畫人物所用筆墨在精不在多,短短三場戲伯邑考就成為了所有人心裡的白月光。但封2背離了這一點,絕大多數角色都成為了推劇情的工具人,連主角姬發都給人一種一直在忙但不知道忙什麼的觀感,而就算是被稱是唯一出彩角色的鄧婵玉的刻畫,其實也很空洞,對此也有太多分析,我不想再贅述了。
我是封1的胫骨,但我也是姬發的角色粉,從初一到今天,我幾乎每晚都在為姬發心痛。我為什麼說封神第二部“殺死”了姬發?不單單是姬發沒有成長的問題,而是封1裡的姬發在這一部裡連靈魂都被剝奪了。明明我在戲外的每一張海報裡都能看到那個勇毅且有急智有謀略的姬發,但在電影裡卻沒有。這是我今天三刷完最深刻的感受。二刷時我還能保持平靜,三刷卻是越看越無力。

明明于适演得很好,明明他流淚心痛的樣子也能感染到我,但我無法自欺欺人。封2的姬發不是從封1時間線延續而來的姬發,那個在晨光裡穿過麥田滿身傷痕千裡奔馬回家的姬發,不會是這樣的。我前些天在上面的劇照下評論過“我們小發才不會輕易放棄”,到今天都還有朋友給我點贊。
在我心裡,明明姬發才不會輕易認輸,才不會說投降就投降。姬發會在哥哥面前略顯天真地說:“我正在想辦法呢!”但隻要看着他的眼睛,你就會相信他真的會努力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龍德殿和宗廟,殷壽兩次要他弑父,或以退為進或虛與委蛇,姬發都是那個主動破局主動反抗的人,何以到了第二部他會說“我已經盡力了”“我認輸”“我投降”?經曆過封1的種種,姬發更不可能天真地認為自己死了殷壽就會放過西岐臣民。
我且當編劇在第二部想寫的是姬發在經曆了父兄之死後,産生ptsd因而自厭自棄,但且不說目前沒有劇情能體現這個心理轉變,就算有,我也很懷疑是否能讓觀衆信服。至少就我自己而言,我是不會信的。
封神第一部裡的姬發,其實已經掙脫了銀幕,成為了我們每個愛封神愛姬發的觀衆心裡活生生存在的一個人。編劇以筆操控他,讓他說“我投降”,讓他搖擺不定,讓他強行“善良”,還想讓觀衆接受這個新的姬發,我隻想說,沒門兒!真正的姬發哪怕不存在于銀幕上,也會在我們心裡,和西岐共進退,想盡辦法和殷商抗争到底。
就這樣吧,封神第二部“殺死”了姬發,但真正的姬發會一直活在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