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真的是槽點滿滿,劇情拖沓,台詞雷人,情節推動跟雷人美劇差不多,到了需要推動劇情的時候就"we need to talk"。人物塑造也是一托,前後沒有什麼邏輯。

1. 鄧婵玉與聞仲

鄧婵玉、聞仲作為殷商的大臣這兩名角色的責任邊界較為模糊。不同角色的“職責半徑”本就該有清晰的邊界。

商對周對發動戰争,關于這場戰争的正義性,鄧婵玉作為一名将軍,這不是她該考慮的事情。作為一名出生在軍營,成長在軍營的軍人,她首先要做的是堅決的執行大王的命令。影片裡,她動搖甚至對于戰争的正義性産生質疑顯得很突兀。這種越位的反思,讓人物的行為失去了合理性。一場戰争是否正義,往往是更宏觀的戰略層面的問題,這該由決定開戰的統治者或高級謀士來考量,而非負責執行這些決定的前線指揮官。

聞仲作為托孤重臣,既對殷商王朝的存續負責,也有資格審視君王決策的合理性,他的“反思”是身份賦予的責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義務”。他那句“忠于大商”,本身就為這種反思埋下了合理性的伏筆,當他看到殷郊的遭遇、目睹戰争的殘酷時,内心對戰争正義性的動搖,會非常貼合他的地位和立場。

我覺得烏爾善導演要是想翻拍封神,在封神的基礎上做一些改編的話。如果這個聞仲非要死的話,倒是不如讓聞仲先打一場戰争,然後讓聞仲去懷疑這場戰争的正義性是否,這場戰争的動機是否具有正義性。當他覺得這場戰争不再具有正義性的時候,他反過來去發動政變,但是失敗了,然後死了。我覺得這比死在戰場上可能要更好一些。

2. 姬發

作為周軍陣營的核心領袖,他在影片裡的表現确實太“飄”了——既沒展現出統帥該有的決斷力,也沒立住“伐纣”的核心動機,反而被模糊的情感線拖得不像樣。

說他對鄧婵玉有愛情吧,兩人的互動淺得像一層紙,沒有鋪墊也沒有張力,更像是為了湊“敵國戀”而硬拉的關系;說他沒有吧,他的很多行為又确實透着無原則的“心軟”,比如對敵方将領的過度共情,甚至影響到對戰局的判斷。這種模糊不清的設定,讓他既不像個有血有肉的領袖,也不像個立場堅定的複仇者,反倒成了“聖母心”的代名詞。

姬發作為伐纣的核心人物,本該帶着“救民于水火”的決絕,但影片裡他的猶豫和搖擺,完全撐不起“周武王”的曆史分量,别說當皇帝了,就連當個合格的統帥都顯得勉強。這種人設崩塌,讓周軍這邊的叙事也跟着軟了下來。

3. 殷壽

關于殷壽的性格原因,是因為小時候他他爹就是不要他,這個抛棄他了,所以他一心一門心思想當王,這個刻畫是沒錯的, 殷壽的“童年創傷”作為動機,用來解釋他“渴望權力、不擇手段奪位”是合理的。 但是跟他後續的殘暴統治好像并沒有什麼直接聯系。曆史上不少奪權者手段狠辣,但掌權後未必會以虐殺為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夠決絕,卻開創了貞觀之治;朱棣奪位後鐵腕治國,但也有編《永樂大典》、拓疆土的作為。他們的“狠”更多是針對權力對手,而非無差别地踐踏百姓或親信。但殷壽的殘暴(比如對質子的虐殺、對伯侯的屠戮)更像一種純粹的施虐欲,這種行為如果僅用“童年缺愛”來解釋,就顯得單薄了仿佛他的殘暴隻是為了“壞”而“壞”。電影裡面對于他小時候的描述就顯得有點多餘了。

4. 截教與闡教

原著裡闡截兩教的争鬥,更像不同立場、不同理念的碰撞(比如截教更重“有教無類”,闡教則更依附于“天命”),并非簡單的“善惡對立”。電影把截教中人近乎妖魔化,既簡化了原著的複雜性,也讓“封神之戰”的深層矛盾(比如天道與人心的沖突)變得單薄。

5. 其餘人

其餘人就都是工具人了,沒什麼可說的,拍的跟大傻x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