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該如何用111分鐘講述二十多年的故事呢?
先說一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片段吧。雜亂無章的道路,一群老年人聚在一起下棋打牌,随處停放的小轎車以及從鏡頭前騎過的二八大杠,實際上這就是再普通不過的21世紀初的大同街頭景象。但當《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的前奏響起,整個場景便充滿了一種對于未來的迷惘,不确定性。時代的洪流總是無情,跟得上也不過是些少數弄潮兒,而這些普通人做為整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明天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還有一點就是我之後看有人說男女主感情線雜亂,看不懂。在我看來,感情線本就不應該是影片中需要聚焦的地方。它僅僅是将整部影片串聯起來的一個道具而已,“風流一代”真正意味不在“風流”,而是“時代”,時代變遷才是賈樟柯導演想要表達的内容。
影片的最後,巧巧幫斌哥系上了鞋帶(系鞋帶和先前一樣也算是暗喻)然後走了一段路,遇到了一群夜跑青年。和影片之前申奧成功時巧巧孤獨的身影不同,這一次的她選擇加入其中,與大衆一同奔跑。
誠然,影片由于拍攝周期過長,内容過于碎片化拼湊,有些地方銜接不是很到位,片中一些地方的确能夠看到許多賈樟柯導演其他作品的影子(猜測可能是因為在拍完其他作品後直接就地取材拍了幾分鐘“風流一代”)也難怪有人說“像是把吃完的剩菜拼在一起又端上來了”,這種說法确是有些根據,但不是全部。這部極具“賈樟柯式”風格的電影更像是導演結合自身二十年拍攝曆程對時代洪流漠視普通人的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