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隻看到了諷刺,看到父權的壓抑和控制,你隻看到了第一層,諷刺背後的真相是,在這個資本至上的功利社會,富人階層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将其資本固定,并實現不斷的增值和代際傳遞,不隻是教育問題那麼簡單,也不隻是人性的貪欲,是資本自我擴張的要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馬繼業的父親很成功。他意識到,可以傳遞給下一代最大的财富,不隻是有形的産業,不是多少房産,多少股票,更重要的是無形的意志和精神。就像民族國家之間,以前比拼的是軍事實力,後來是科技創新能力,但說到底比拼的,是民族文化和精神,這才是最根本的長驅動力。
可以想一想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倘若主人不保持一種鬥志和精神,在奢靡的生活中腐化堕落,就總有一天會淪為奴隸,主人和奴隸終将實現身份互換,其實世界曆史就是在主奴辯證法中不斷展開的,福山說曆史終結,說的其實是全球化使得全世界都接受了資本主義的邏輯,都變成市民階級,但其實,貧富差距和階級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如果不想淪為奴隸,保住自己主人的身份,就不能不塑造一種鬥志和精神,親自體會到競争的殘酷性,而這種鬥志和精神決不是無緣無故就能自我生發的,它需要特殊的環境才能造就,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孩子,就像滿足于小富即安的民族國家,無論父母如何耳提面命,也無法從内激發出這種意志和精神的。
因此,優越環境反而成為富人階層教育上的“障礙”,他們意識到,金錢雖然可以買到任何金牌的教育資源,雖然可以讓自己孩子積累豐富的知識,打造一個聰明的大腦,但精神的塑造,卻很難做到。
真的做不到嗎?這就是電影讓我們大開眼界的地方:他們做到了!依然是用金錢,金錢不但能使鬼推磨,還能像上帝一樣,再造一個“楚門的世界”,電影雖然用了諸多的穿幫和笑點,貌似戳穿了這個“楚門的世界”的荒誕,讓我們覺得很諷刺,但這隻是表面,現實世界中,富人階層的父母,會讓那個再造的世界更加真實,或者說,那就是真實的世界,一個充滿了殘酷和競争的世界,如果不艱苦奮鬥就會被無情淘汰的一個世界,一個永遠都談不上“滿足”的世界。他們會做的更加精緻,不隻是道德綁架、情感綁架,不隻是生硬的灌輸孝道和傳統價值那麼粗糙的。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馬繼業最後,既完成了意志的鍛煉,知識的累積,也完成了自我的反思和獨立(啟蒙精神的塑造),最後實現了自我超越,可以想象,他的人生不會太差,因為他既建立了主體性精神,又坐擁着資本,可以說是雙赢……
而普通人呢?小富即安的普通人,如果接受了這種諷刺,放棄鬥志,就永遠實現不了階層逆轉。電影表面的溫情下面,是血淋淋的真相和現實啊!
現實是什麼?現代社會的邏輯,是受資本和技術操控的,馬克思談人的異化,勞動的異化,海德格爾談“貧困時代詩人何為?”,韋伯談現代鐵籠,技術哲學開始重新思考人性、定義人性……因為他們都真切的看到,赤裸裸的功利社會,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内核不再是愛,而是錢,一切的神都被祛魅了(諸神的黃昏)。
電影有很赤裸的體現,夫妻關系一個愛馬仕包就可以解決,馬繼業的小三媽媽阿谀奉承他的大款爸爸,那副嘴臉真的是識大體嗎?裡面到底有多少愛呢?而馬繼業父親,在說自己愛兒子的時候,又真正思考過“何為愛”嗎?他考慮更多的是,不是兒子人生的幸福,而是如何為他打造繼承家業的能力,他覺得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愛”,所以你看,愛不隻是愛,它還和錢牢牢捆綁在一起。
最近在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當然也是感受到了市民階級的市儈,人性的堕落,價值虛無的危機……他批判基督教道德,其實是小罵幫大忙,希望重回古希臘,重建人性的高貴,做“超人”,而不是“末人”,可是尼采成功了嗎?尼采之後還有路嗎?我并不樂觀。
貧困時代沒有“超人”,僅剩下的幾個真正的詩人,還在唱着哀歌的幾個詩人,終究也會像一根刺一樣,被這個世界排出去……
走出影院,我聽到一個媽媽對自己孩子說:這個電影告訴我們,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和鍛煉……我當時聽完笑了,覺得她沒看懂導演在諷刺些什麼。
後來才發現,其實是我膚淺了啊
果果看完問我,媽媽,那我以後不用好好學習了嗎?
我沉默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