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點開看了幾集沒想到是在講非遺文化傳承,有點驚喜的感覺,之前也看過類似的節目,但是以劇的形式觀看此類題材還是第一次,竟然看的我有點入迷,新更新的六集已經全部追平。它是單元劇的形式,大概兩集一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非遺主題,就目前看到的三個主題來說還是挺震撼的,之前我們真的很少有人關注到中國非遺文化,能在人心浮華的當下,出來一部中國文化的劇還是挺值得關注的。忍不住深入了解了一番,共享一下。
第一單元是以劉家父女為視角展開,主要講述的是花絲鑲嵌這項手藝。 花絲鑲嵌,位居燕京八絕之首,在我國已經有4000餘年曆史,自商周初見雛形,明清時期達其鼎峰。因其用料珍奇,價值昂貴,一向是皇家禦用之物,尋常百姓難得一見。花絲鑲嵌堪稱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千載古藝,可以說是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所謂“花絲萬縷織金冠,妙手鑲嵌有乾坤”,正是對這項精妙工藝的高度概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絲作品便是明萬曆花絲皇冠與孝端皇後金絲鳳冠。本劇也是為大家展示了金絲翼善冠,不得不說看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件吸引住了,拍攝手法也很絕,有種看鑒寶節目的感覺,到現在我都沒分清劇裡的是道具還是實物,隻能說還原度太高,這部劇确實是用心了。花絲鑲嵌這項古老的技藝,憑借着自身細膩、精湛、華麗的特色走上中國傳統工藝制作的巅峰,成為今天中國工藝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劇的同時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中國的華貴璀璨之美。劇中也有提到原作是581根金線而複刻用了900多條,可見古代匠人的巧思與妙手,更有難以置信的0.2mm手工拉絲,真的很難想象當時的工藝水準啊!

...

第二個單元是以缂絲為主題,之前就聽說“一寸缂絲一寸金”這個美譽,其實沒看之前如果把它和花絲鑲嵌放在一起,我心裡第一反應就是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嗎,不都是金絲線,看了這部劇也算是讓我系統了解了一下這項工藝,兩者之間确實大不相同。缂絲不是刺繡工藝,而是一種織造工藝,又稱作“刻絲”。在工藝上,缂絲的最獨特之處在于,采用“通經斷緯”的方式将織物細膩生動地展現。“通經斷緯”的織法,通俗地說,就是根據圖樣變一色就要換一梭。在缂絲的織造過程中,工匠每遇到一種不同的色彩,會立即截斷原有絲線,更換另一種色彩的絲線,這是織造的最難之處。所以,在缂絲作品中,圖案與素地(沒有花紋的地方)、色彩與色彩的接合處形成了明顯的縫隙和孔點,細微之處顯高低,猶如镂刻而成,富有立體感,故稱“刻絲”。當遇上色彩斑斓的圖案時,即使一幅簡單的作品也需要數千次的“斷緯”才能達到最基本的層次效,在古代有“缂絲貴比金玉”的說法。結合劇情就很能理解雙面異缂成功時,确實足以讓林氏母女留下激動的眼淚,雙面異缂的成功,不隻是這項手工藝的的進步,也是标志這項文化的無限可能,在看這塊的時候我還挺感動。

...
...

第三單元旗袍主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項手工藝了。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它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旗袍都是買現成的,但是量身定制的旗袍才是最合體最能突顯氣質的。做旗袍也是很有講究的,在每一方立領和每一顆盤扣都收藏了師傅們許多細細密密的小巧思,旗袍分為兩種,海派旗袍摩登時尚、靈活多樣;而“京派”旗袍猶如大家閨秀、凝練莊重、矜持大方,看到劇裡老師傅講做旗袍的時候,眼裡都是帶光的,客戶的每一件旗袍都是他用心打磨出來的藝術品,讓我都有點心動,今年要不要去做一身旗袍穿穿。

...

反正就目前看完的六集來說,我學到的還是挺多的,所以單從這部劇的立意來說已經算的上是一部值得大家來看的好劇了。非遺文化的崛起與傳承就寄托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了,這是客觀又有些心酸的事實,希望看劇後有更多喜歡這些手工藝的小夥伴們能夠加入到文化保護的傳承中,讓這些非遺文化永遠能夠傳承下去。關于後面劇情涉及到的文化科普,也歡迎大家補充到評論區,我們一起學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