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劇透預警。
側面可以看出來貧富、集體or個人、開放or保守、是否女權(看有地方說選擇”平權“是因為韓國社會自稱已經實現男女平等)是韓國熱議的話題。換成其他國家可能就是針對性向、多元性别、宗教、主權、民族、文理科等等的傾向tag;與此同時,将移民話題融入節目也很有意思,選擇了一個二十多歲的經曆由富轉貧的中東女性,感覺被暗示了一些信息。
喜歡這個節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節目組将矛盾和沖突轉移到了很多最初并沒有預想到的地方,當然也是因為我看的時候很呆,沒有怎麼考慮節目組在剪輯上想要表達的東西,隻是自然地把經過修飾的信息當作全貌。看的時候接連不斷地覺得節目組很厲害,在引爆流量的同時為娛樂以外的内容留出許多空白,不會編程枯燥無味的辯論/學術圓桌會,也不會是哈哈一樂随後靠同人周邊大賣的娛樂綜藝,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仔細回想時覺得節目組竟然能夠同時滿足兩種看上去如此邊界分明的觀衆,發散一想會覺得:對啊,節目本身也是讓标簽邊界分明的嘉賓能夠抛開标簽本身相處,這麼一想就又發散開了,标簽或者邊界的目的是什麼呢?這是節目最後的最後用很小的一段試圖傳達出來的,而且是假标簽相對到激進的兩個人之口。看的時候以為這是13個人的遊戲,但是這是一個第14個人的鏡頭的故事,好像沒有仔細地研究過這一點,當節目設計脫離了綜藝娛樂換湯不換藥的花樣時,是不是也該留意節目設計本身呢?
因為每集看完都會有很多想法,所以幹脆最後全部看完再review,這是看綜藝的好處,它始終會有最後一集。最後會知道這個community裡這個人如何、那個人如何,和自己初衷相似的人結局如何,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人結局如何...這是個有時間限制的community,裡頭的人将最後一天視為最終對局,自己看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一直在期待最後到底會如何,但是最後一天是是這個社群的最關鍵時期麼?現在回想的時候會這樣問自己,真正的關鍵時期是在什麼時候呢?或者是哪些時候呢?
喜歡的角色接二連三主動或間接主動出局時對這個情況産生了思考,‘活得久’真的是件好事麼?或者說,懷揣着純真念頭第一個出局的人究竟為這個社群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比較河馬姐這樣人如其名的理想主義戰士,會為了一群人的利益而向另一群人展示攻擊性,泰德就是對誰都好的老好人,并不會對社群發展方向做出特别關鍵的影響,但是就像胞間連絲一樣自得其樂。河馬姐的語錄從頭貫穿至尾,她善良到讓多數人對此難以置信,吊詭的是,明明泰德的善良程度不亞于前者,但是這個社群卻對後者更寬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獲利最多的sugar似乎也具有某種共性,最後也能說出”自己才是僞善者啊“這樣的自嘲,忍不住會對此延展開思考。人生話題的時候泰德選擇了‘僞善者’,sugar選擇了‘自信(好像是這個)’,在這個時候腦内自動回溯了。
故事最後,不相信烏托邦的人依舊不相信烏托邦,相信烏托邦的人還在繼續做建造烏托邦的事,community并沒有改變什麼,所以中文譯名為‘思想驗證實驗’似乎能夠閉環上,哎呀到晚上就會對情緒比較敏感。the community,總覺得有一種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