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可能對這樣的題材總是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帶來一些平淡生活裡沒有的熱情與感動,但是看完之後并沒有特别觸動。

和《掬水月在手》一樣,有些文學紀錄電影的感覺,用了很多個人化的解說,力圖抛棄“解說詞感”,還是不錯的。猜測導演十有八九看了台灣的紀錄電影《沖天》,風格感覺太像了,都是抗戰時的精英,隻不過聯大是知識分子,《沖天》裡面是飛行員,但是不得不說《沖天》給我的情感體驗更濃烈。

基本以時間為線,邏輯上從聯大成立背景到聯大學習生活再到聯大深刻的影響,還是比較完整的。其中最感動的還是楊振甯和鄧稼先的友情,那個憑吊古戰場反複出現三次,有些詩經複沓的感覺。最後念學号那裡也很和今日“九零後”共鳴,但是又感覺差口氣,就突然回到楊苡先生的采訪,有些遺憾。
紀錄電影發展任重道遠!

再來補充一下(06.05)

劇中采訪對象的人格魅力遠高于紀錄電影本身,确實有種滿分的素材,但是隻交了及格作業的感覺。再次感慨紀錄片人還是要多學習。

相比于其他方面,影片聲音處理的還不錯,值得關注一下。

有些太文藝腔了,不否認這是一種風格,但是要風格統一,偶爾出現現實中上海外灘的鏡頭真的太出戲了,還有雲南的風土人情,就導緻片子完全沒有建構起一個讓觀衆可以進得去的曆史情境,很割裂,在文藝和現實中反複橫跳。

最不能理解的是後面強行再轉到主旋律這裡,原子彈氫彈這些當然離不開西南聯大的傑出校友們,但是就從安靜的畫面,直接突然跳接轟的一聲原子彈爆炸了,就很宏觀叙事很直給,可以說是非常電視化的一種思路。觀衆花錢來看的可是電影啊!不能用一些曆史史料和簡單的動畫特效就打發了,先不說創作者的思考了,起碼叙事上要有些讓人驚喜的地方叭,但是确實沒有看到任何驚喜。全片甚至有些冗長,也沒有情感特别強烈的地方。現在想想最感動的可能還是楊鄧之間君子之交和《憑吊古戰場》以及楊李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發言,還是挺激動的。可能是期望太高了過于苛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