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彎彎,又見面啦。
今天是2023年5月17日,也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想為大家推薦的是紀錄片《反抗吧!拉拉》。
本片主要是由幾位親曆者講述了1980年代,當時的拉拉們都是如何在政治、社會環境中生存的。雖然當時的環境仍然十分恐同,但是拉拉們仍然有自己的生存策略,辦樂隊、辦俱樂部、辦報刊甚至遊行抗議,拉拉們即使不在社會環境中被友好接受,也仍然積極主張着自己應得的權利。
PS:記錄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講述,我的推文也将跟記錄片一樣順着時間線索進行介紹。
本片的講述者出場時并不會特别顯示她們的身份、名字,如果有覺得困擾的小夥伴可以跳轉進度條到片尾10分鐘左右,影片會按次序放出圖片介紹講述者的姓名、職業和經曆。
01格林漢姆公地
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雖然對我們來說隻是平平無奇的一個時間點。但是對于記錄片裡的人們來說,那正是她們20歲出頭的青春歲月。
在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上台,是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一直執政至1990年才下台。而連年的經濟下滑,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幾十年,世界經濟的浪潮在此時也逐漸進行新的轉型時期。
80年代時,為了反抗核武,人們聚集在格林漢姆公地進行抗議,漸漸地,這裡也成為了婦女們聚集的營地,最後,也成為了女同們的聚集地。
在1980年之前,英國,或者說全世界範圍内,同性戀關系都還不被法律允許,同性戀甚至在很多國家被納入成為一種心理疾病。1952年,著名的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被他的同性伴侶偷竊,因此被警察發現他的同性戀身份。當時,同性戀甚至是一種犯罪,圖靈因此被定罪。
在一個小鎮上,人們幾乎見不到跟自己相同的同性群體,所以格林漢姆工地成為了女同性戀們為數不多的聚集地。

在格林漢姆公地,她們分出了幾個不同的區域,有音樂家聚集的地方,也有年輕人們聚集的地方。
她們在公地跟年長的女同性戀們一起生活,甚至會去基地裡搞破壞。更重要的是,她們在那裡學習作為一個女同性戀,如何才能取悅自己和伴侶,或者其他的一切相同的同伴的生活。
同時,她們也面臨很多風險,在倫敦,恐同的風氣蔓延,拉拉們出門仍然需要小心恐同分子的毆打。

02倫敦聚會
在當時的倫敦,并沒有太多女同們可以聚會的地方,隻有幾家酒吧,甚至還有條件限制。導緻當時的年輕人們隻能在有限的酒吧裡聚會,辦樂隊、聚在一起開摩托車。
時隔這麼多年,當時的人們如今仍然記得80年代僅有的幾家酒吧和比較火的拉拉樂隊的名字。即使拉拉樂隊在商業上毫無前途,當時的女性們仍然在地下演奏的熱火朝天。
1985年,seijia等人在芬蘭開辦了出神俱樂部,她們将藝術帶入性,将性也帶入藝術。
“連鎖反應”開始在女人們中間流行起來,在俱樂部裡,人們還會有成人歌舞表演,俱樂部也會舉辦泥地摔跤、嬰兒油摔跤、意面摔跤。但是最具特色的,還是在俱樂部裡的情色SM表演。

同時連鎖反應對跨性别者也非常友好。人們不再刻意按照性别打扮,不必當一個陽剛的拉拉或者性感的拉拉,女人們不必再相信異性戀的世界,可以讓女同成為女人。

人們在大環境的不友好中住進了女同之家,人們擠在全是同伴的房子裡,一起玩樂、創造,養寵物也發生關系,在那裡,幾乎每個人都很親密,也都非常擅長創造、有藝術想象力。
人們聚在這些房子裡一起度過聖誕節、一起烤火雞,而不必再尋求幾乎沒有關愛的原生家庭,她們給自己找到了“大家庭”。

在連鎖反應開辦的如火如荼之時,“反婦暴“組織也出現了。

許多女性包括女同自己也反對SM色情表演,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03思想的論辯
“反婦暴”的出現并不是一個偶然。
早在70年代,關于什麼才是真正的女同,群體裡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辯論和觀點,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派别。比如在格林漢姆公地甚至有一個區域居住的分離主義者:

在當時,關于女同SM表演行為展開了非常大的一場讨論,人們認為性虐表演這些有很多元素摻雜的表演涉嫌種族歧視,重蹈父權制的後路,但是認同性虐表演的人們則認為這是在滿足、探索自己的合理幻想,屬于人們的自由。
在當時,還有觀點認為女權主義者必須是女同,成為女同不僅是一種身份認同,還是一種政治認同,人們必須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捍衛這一立場。
甚至逐漸出現了約束甚至什麼才是合格的女同的行為規則:比如說不可以進行插入式性行為等。

在當時,還有觀點認為女權主義者必須是女同,成為女同不僅是一種身份認同,還是一種政治認同,人們必須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捍衛這一立場。
甚至逐漸出現了約束甚至什麼才是合格的女同的行為規則:比如說不可以進行插入式性行為等。
“反抗女同”開始出現。她們追求做真實的自己。

04首相的法案與反抗拉拉
一切的争論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撒切爾夫人的一條新政政策激起了驚天巨浪,随着艾滋病的出現,首相制定了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第28條:“禁止地方當局“促進同性戀”或“假裝家庭關系”,并禁止議會資助被視為“促進同性戀”的教育材料和項目。“

法案剝奪了拉拉們作為父母的權利,在法案出台後,老師們甚至不允許向有需要的學生做出積極的回應。這導緻許多青少年因此情緒失衡。
為了反抗這個法案,當時的女同們甚至還組織了小隊去議會,甚至是6點新聞直播現場進行抗議。
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