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观影计划启动中。昨天去asia society看了沃土,跟我去的两个朋友看完都面露难色。我知道他们不喜欢王小帅,可是当我眉飞色舞碰上双眉紧簇,我还是久违的在社交场合感到了一些tension。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呢?是我的期待太低?还是因为放在疫情后的华语电影市场我的标准也变低?跟第六代同年上电影节的未完成、风流一代比,这部又是不是更符合期待呢?

这两天我找了很多关于沃土的批评,我认为其中很多评论是切中要害的:拼贴式的历史回望,没有细节的人物关系,甚至——“幽灵”般的二胎都显得电影不够完美。而房间里的大象要追溯到七年以前。我又看了一遍当年的报道,心情忽上忽下,最后在心里下了结论:不原谅、不联想。以后有机会希望听听王小帅作为这次社会事件的主角有什么看法。

王小帅的电影究竟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我说不好。但是王小帅本人的作者痕迹在他的电影中是明显的。在沃土中,他的风格尤其成熟。借由沃土的眼睛,我们偷听/偷看到一部过于仓促的ghg历史,这一部分确实是走马观花的,但是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回看的目光不是吗。当中国人和土地的告别延伸到2020年代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溯洄过去的时候,将把自己放置于怎样的历史和梦境中?我很喜欢每一次在车上,沃土回望故乡的镜头,只有当离别已经近在眼前的时候,故土才显影出来。我也很喜欢沃土和爷爷的一些互动,爷爷一定给沃土讲过很多故事,并在故事里为自己辩护过吧,沃土应该在光怪陆离的故事里若有所思但也很快就忘记了吧。沃土把爷爷的饭倒了,爷爷不但不生气还让他放心。最后沃土站在城中村抬眼望向高楼大厦,想起爷爷、老宅、一个不再恐怖的旧梦、一些仍然盘桓的鬼魂。坚持不坚持的,人总会跟着社会往前走。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电影放置了一些我们这一代独特的回忆。我能想起很多人,我少年避暑时的朋友,我农村的亲戚,我小时候理发店老板娘的小孩,从时间轴上再往后看,他们在城市漂浮几年也许又回回到故乡。。。影片中有一个爱喝酒、不上进、善于举报的亲戚,他在挖井的时候死在井里,看上去像是吊死的,让我想起胡波。

十七岁的单车也是一个男凝电影。通过胡同里的一道破门仰望高层公寓里的女孩儿换着不一样的裙子,殊不知她也是个保姆。青春的男孩就是自大,把女孩儿当作客体,女孩儿自己也是,我经历的就是这样的青春,我仍能清晰地辨认那些情绪。有一个男孩儿撒把的镜头我尤其喜欢,让我想起四年前在南沙河西路上庄水库的自己的样子。十多年前,好像还有很多矛盾可以缝合,虽然并不完美,就像平分自行车的协议,但还能破破烂烂的向前。十多年后,就像影片里一样,大佬的出现好像终止了和解的可能,没有一个谈判桌,除了暴力你没有别的武器,时运不好的时候不管你是谁都得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