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獨占了80%的票房市場。如果成人觀衆想看第三部電影,就隻剩下一個選擇:夾在兩部巨制之中,“無人問津”的青春體育片《五個撲水的少年》。

這部電影的品質在我眼中,于今年的國産商業青春片中僅次于《盛夏未來》、《兔子暴力》。但與此同時,它也有着一些無法被忽視的缺陷。最主要的缺陷,就是電影的表達:是反對社會陳規給予男性的束縛,還是提倡社會要求男性達成的“陽剛”?《撲水》表現得非常搖擺,在前半部中似乎講的是前者,但在後半部中卻又倒向了後者。

...

《五個撲水的少年》翻拍自日本的同名青春片,但在故事上做了不小的改動,将原作“中二搞笑”的風格,扭轉為更現實化的語境。

辛雲來演的男主角張偉,是個長相普通、成績中遊的高二學生。成績談不上多差,但在老師和媽媽的多方打壓下,他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雲淡風輕的高中生活,眼看就要這樣平凡無奇地過下去。沒成想,他們的體育老師辦事全不着調。由于他的失誤,學校不得不組建一支男子花樣遊泳隊,去市裡的比賽表演。

五個各自都有點問題的少年,被老師“安排”進了男子花泳隊。性格最溫吞、看着最乖的張偉成了隊長,從未被他人正視過的他,要面對四個性格各異的隊友:不熱衷于體育的學霸陳銘涵,從小就是體育生的高飛,愛挑事的老朋友“蛐蛐”,以及沒有朋友努力創造朋友的自來熟王子。

随着一場意外發生,體育老師因傷下陣,五個撲水少年的訓練之路也因此變得越發坎坷。

...

提到“花樣遊泳”,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女性在水中優美的姿态。确實,這個體育項目很特殊,賽事基本上隻有女選手可以參加。男選手從運動開創之初就在參與,但鮮少有出場的機會。究其根本,是因為社會對于男性氣概“陽剛”的要求,導緻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男性被普遍認為不适合去做這一項體育運動。

男性練習花樣遊泳,難度高、沒人教、遭人白眼。五個少年,不僅要面對學校遊泳隊同學的質疑、家長的困惑,還要被迫自學、給自己找教練、打工,才能勉強讓這支隊伍運轉下去。況且,他們找到的教練其實也來路不明,他是一家海洋館裡訓練海豚的小老闆,不靠譜的訓練方法背後藏着難言之隐。

但也就是在種種困難面前,少年們燃起“我想赢一次”的熱血。影片的劇情始終貼在人物身上,從他們的視角理解、練習花樣遊泳。同時,随着情節點的發展,一點點揭開每個人心裡的秘密與期許。在這趟發現自身可能性的旅途中,少年們以各自的方式成長。

...

自2013“青春片元年”之後,大多數的國産商業青春片總是在重複着一條老路:追憶懷舊那些年的愛情。不同的青春片輪番上映,又殊途同歸。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打出催淚煽情牌,這個套路逐漸被奉為“财富密碼”,卻也日漸失靈、遭受越來越多的差評。畢竟,普通觀衆的青春回憶裡,不可能隻有愛情的感傷,青春片是時候“祛魅”了。

正如暑期檔時的《盛夏未來》,輕巧、真誠地展現出當下高中生對于自我身份與取向的認同。他們不夠成熟,但擁有成年人沒有的勇氣與魄力。可以看到,《嘉年華》、《少年的你》、《過春天》、《兔子暴力》,這些年的國産青春片逐步回歸到展現“青春的本質”:從封閉的“自我天地”裡走出來,面對社會現實中的暴力和束縛,懷抱着慌亂和迷茫,走向無可避免的成熟。

《五個撲水的少年》擁有一脈而下的母題。電影中,不再是類型化的虛假人物,而是通篇以現實的筆觸寫就。

...

五個少年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過往,他們有的昔日沒有朋友,有的一事無成,有的不敢面對體育競賽,有的被生活的平庸所湮沒卻又不甘于此,有的缺少擔當……但在練習花樣遊泳的過程中,他們學會為目标承受代價。

然而,本片最大的問題也出在表達上,它是畏首畏尾的——對于男性所謂“陽剛”氣質上的表達,在反對後再次接受;對于社會“叢林法則”與“挫折教育”,在反對後再次接受。

這些都讓影片原先呈現出的反差表達,被内卷、叠代,成了一曲“努力就能成功”、“沒人在乎你累不累,隻會在乎你行不行”的成功學變奏。也許這不是導演與編劇最初的表達,但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市場導向,最終影片都導緻了這樣一個遺憾的結果。

...

如前文所言,花樣遊泳是一項對男性“緊鎖大門”的運動,男性練習,很可能就會被世俗異樣的眼光審視。影片選擇這一題材,最初想表達的,就是那些被社會的陳規束縛的人,要如何不管不顧,拼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男性社會不僅是對女性的壓迫,也是對男性的束縛。男性意識已悄無聲息融入大多數人的日常觀念當中,并使大衆相信,這個體制是自然、普遍的。諸多男性氣質的信條,緻使整個世界的主流觀念都以如此标準的視角出發,認定男性必須要做到什麼才能被視為男性集體中的一員,并且不能呈現出脆弱、柔性、美麗等氣質。

不少男性因為受到周遭的目光約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成為了自己内心深處不想成為的男性。

...

片中的五個少年也是如此,他們不僅想挑戰平庸的生活,還想挑戰他人對于自我的評判,因為那些評判的标準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相比更為輕松、無憂的原作,本片在這一方面的本土化改編下了心思,植入了大量中國式教育和社會眼光的問題:父母與老師過度的“挫折教育”,是否會讓原先就沒有自信的少年更加茫然?當少年們處在茫然的狀态中遭遇一次次打擊,他們要如何跳出這一處境?我們活在這世上,是否要因為他人異樣的眼光和要求,就改變沒有過錯的自己?

但非常可惜的是,本片并未給出像樣的答案。

在後半程,它仍舊陷入到了“反差燃”的套路中,努力即指向一條楊莊大道,對男性氣質本身的探讨也被草草丢棄,甚至扭轉成另一種集體主義式的宏大表演。相比原作以诙諧的氣質,悄無聲息地解構掉這一命題,本片的嘗試無疑是“棋差一着”的失敗。

...

最後,為了再次重申主旨,編劇還設置了一個尤為刻意的情節點,将其企圖心瞬間暴露短闆——賽事的主辦方為了節約比賽的幾分鐘時長,臨時決定不讓男子花樣遊泳隊上台。這自然是托詞,本質上,是主辦方怕男子花樣遊泳引發媒體與觀衆的争議。

為了不留遺憾,衆人隻能偷偷地在後台準備,并在比賽結束時火速上台,用一場“陽剛有力”的表演讓全場沸騰。

通過這場表演,電影粗暴地一次性解決了少年們的群體憂慮,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将世俗的審視、性别觀念的束縛這些難題,一口氣地拿所謂的熱愛與熱情給掩飾掉。

當然,本片歸根結底是一部處在及格線之上的青春片,它最大的優勢在于選角。

...

在流量當頭的時代,不少國産片的片方,在策劃前期都會想方設法地塞入流量明星,甚至還會創造一些不合理的角色讓明星客串,以此吸引關注度。而《五個撲水的少年》則反其道而行。片中的五位主演,除了辛雲來此前在《悲傷逆流成河》、《我在未來等你》、《如果聲音不記得》等影視作品中曝光露面,其他四位都是新發掘的素人演員。

馮祥琨、李孝謙、吳俊霆、王川,對于絕大多數觀衆而言,未曾看到過這些名字。國慶檔其他兩部巨制都是“衆星荟萃”,本片則是選擇了“全員素人”,顯現出強烈的對比。

比起動不動上熱搜的流量明星,為什麼這部電影要啟用幾乎全素人的陣容?除了在五人群戲上“控制成本”這一制片層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則在于,素人演員可塑性強,能給觀衆新鮮感、自然感,讓人更好地投入戲中。

...

這幾位素人演員表現青澀,甚至有幾場戲的台詞都沒有說在節奏上,表達情感時也往往是無言的,仿佛失語的狀态。但反而是這種狀态,讓觀衆相信他們處在高中這一階段。因為這一階段的少年們往往無法通過準确的話語來表達自我,他們的肢體、情緒承載着心中真正的隐含信息,在話語未落之前得以表意。

戲是從生活中來的,貼近生活,才能演出細膩、真實的反應。幾位演員的青澀,恰到好處。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的“靈氣”,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了這些年輕演員的氣質上,是他們形塑了電影的整體風格。

戲裡戲外,五個少年剛好完成了同樣的軌迹。他們處在素人與明星之間的那種“中轉狀态”,從完全不會花樣遊泳到逐步入門、最終能完成動作,從剛開始表演到逐步入門,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代表作。雖然他們的表演有着很多問題,卻恰是最好的選擇。

此外,作為一部體育電影,本片在攝制時會涉及到大量真操實練的戲份,需要演員們集體進行兩個月的高強度訓練,甚至達到花樣遊泳的專業水準。啟用尚未成名的素人演員,其實也是必然之舉。他們能夠動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訓練,同時無需顧及這些訓練是否會被媒體抓拍、曝光。

對于觀衆來說,頻繁曝光在大衆媒體和大銀幕上的資深演員和流量明星,也許能夠勝任大多數的角色塑造;但青春片裡,還在上高中的小男生,反而需要這些未成名的素人演員來演繹,才更有說服力。《五個撲水的少年》啟用了新人陣容,卻在種種遺憾之下,最後成了它的“立片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