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懸疑劇《繁城之下》的後勁有點大。該劇雖然已經大結局了,不過關于這部劇的許多細節和問題的讨論仍在繼續。因為該劇留白甚多,這就給了大家許多探究與解密的空間。已經二刷完此劇的露珠,想繼續和喜歡這部劇的朋友一起讨論劇中的若幹細節。

問題探讨:宋典史這個角色在劇中的作用是什麼?他是否喧賓奪主,沖淡了主線故事?

有讀者在露珠關于該劇的劇評文章下面留言,說感覺“宋典史”這個角色好像與該劇的主線故事不相幹,尤其是他過去的經曆和故事,對于主線故事來說,似乎是多餘的。

還有讀者說,“宋典史”這個角色,似乎是編劇“夾帶的私貨”,雖然這個角色很精彩,但與主線故事沒什麼關聯。

...

果真如此麼?

露珠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宋典史”這個角色,是該劇中,除了“陸直”這個反派之外,塑造得最豐滿最立體的一個正面角色。

而且,宋典史,其實才是《繁城之下》的正面主角,一開始我們以為的正面主角“曲三更”,實則隻是個線索人物以及成長類型的角色。

下面分4條來論證我的看法。

1、宋典史是曲三更的“貴人”,更是他人生之路上真正的精神導師和領路人,同時,對于該劇來說,宋典史還起到了半根“金手指”的作用。

在冷捕頭死後,曲三更的“保護傘”沒了,因此,生性倔強的他,一開始遭遇的都是挫折與打擊。後來他終于想明白了,決定接受他師父冷捕頭的說法,“公道是一條繞遠的路”,決定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公道,暫時先委屈自己屈從于現實。

...

但是,與“五侯府”的博弈,與易班頭的博弈,曲三更為何能取得最終勝利?單靠他自己的所謂謀略計策能行嗎?

不行。他一開始就假定了一個前提,宋典史會主持公道,會站在他這一邊。

因為大家都知道,宋典史雖然喜歡對犯人動刑,但宋典史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既不結黨營私,也不收受賄賂,所以曲三更有把握,宋典史在關鍵時候會幫自己。

他賭對了。

宋典史替他收拾了易班頭,讓他辦案不再被掣肘,宋典史也支持了曲三更關于解散訪行和打行的決定。

...

後期,在省府衙門派下來的夏捕頭刁難曲三更時,也是宋典史出面,及時制止了。

在最後魏知縣與薛舉人的對決中,曲三更為了給師父冷捕頭報仇,不顧大義與公道,居然私自去和薛舉人合夥同謀。甚至,他還把快班的兄弟全都支出了縣衙,隻留下了五六個不中用的,以方便薛舉人采取行動。

...

這個時候的曲三更,真是令大家既搖頭又鄙視,顧小情而棄大義,曲三更太糊塗了!

這時,也是宋典史出面,教訓了曲三更,并且請他仔細想想,如果他和薛舉人合謀了,他對得起誰。

...
...

最後宋典史為救魏知縣而死,曲三更面對着宋典史以及其他六七位兄弟的屍體,這才終于醒悟了。

宋典史不僅是曲三更的人生貴人,某種意義上,也是“公道”的化身。

如果沒有宋典史在,曲三更可能會執迷不悟,若他和薛舉人聯手,魏知縣就可能被柳十七殺死,魏知縣死後,沒有宋典史幫他往上遞遺書和奏折,甚至有可能魏知縣寫的奏折被曲三更毀掉,那麼,薛舉人的罪行就暴露不了,魏知縣也就白死了,永遠失去了報仇的機會。

...
...

所以,正反兩方的對弈中,正方不能沒有宋典史這個強有力的支持者。

2、宋典史當年無端陷入冤案,他的經曆,真實揭露了封建官場的黑暗。

宋辰,當年名滿江南的大才子,才華橫溢,風流倜傥,入京趕考,本來是可以順利高中的,豈料一場災禍悄悄降臨。宋辰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被抓進了天牢。他在懵懂之中,就成為了權力鬥争的犧牲品。

正如魏知縣和宋典史讨論“何為冤”時所說,宋典史的冤,是無頭之冤,這一輩子也報不了仇。

因為,讓宋典史蒙受不白之冤的,是那些位高權重的朝廷重臣,他無權無勢的,如何報複得了?

...

更可怕的是,真正讓宋辰他們遭受這些冤屈的,其根源在于皇帝。是皇帝下令,把他們關進天牢,也是皇帝下令給他們翻案,為他恢複名譽。

皇帝作為權力的至高無上者,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宋辰如何敢報複?如何能報複?

所以,宋辰之冤,注定不能報了。

宋辰的冤案,體現出封建官場的黑暗,黨争的殘酷,也體現出封建制度下皇權對普通百姓的壓迫。

...

3、無頭冤案與有頭冤案,宋辰與魏知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是因為宋辰自知自身之冤永無可伸之日,因此,他不願意看到魏知縣與自己一樣,帶着遺憾離開這個人世。

因此,宋辰對曲三更說,魏知縣有20年的不白之冤,我一定要讓他活着,看着自己的沉冤昭雪。

...
...
...

4、宋典史這個人物的存在,深化和升華了《繁城之下》的主題

《繁城之下》是一部懸疑劇,也是一部諷喻劇。編劇是借這個故事,來反映古代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以及人性的欲望、貪婪與無奈、掙紮、罪惡。

宋典史的冤案經曆,就是活生生的封建官場黑暗的例子。

而宋典史雖然遭受了命運的殘酷,不公的待遇,但他并沒有就此堕落,沒有放棄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甚至,他連皇帝給的五品官的俸祿都不領,而隻領取屬于典史的那一份微薄薪水。

蠹縣的知縣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從這個富得流油的縣城撈走了大筆的銀子和油水,心滿意足地升遷或調任了,但宋典史一直都是典史,也一直寂寞地堅守在蠹縣這個地方。

宋典史的清廉與固執,反襯出那些貪官們的貪婪與扭曲。

...

大家都知道宋典史是“酷吏”,喜歡對犯人用酷刑,但從劇中細節我們可以看出,能享受到宋典史酷刑的犯人,多半都是不無辜的,甚至是罪大惡極的。那些被抓進來的冤枉的平民百姓,宋典史是不會對他們用刑的。

所以,宋典史做事,其實一直恪守着正義與公道的原則。

他是被迫害者,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成為壞人的幫兇。

結尾處,宋典史吟誦的《杏花仙子歌》,其中有一句“不悲不怨不流連”,可以說是他個人情懷與心境的最好寫照。

...

尤其是,宋典史這個角色讓演員甯理诠釋得太好了,成為該劇中一個熠熠閃光的存在。

《繁城之下》中,最幹淨最善良無私的角色,可能就隻有少年小寶子和捕快高士聰了。

宋典史在當年的冤案中,屈打成招,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好友,這可能是他這輩子做的唯一一件對不起人的錯事了,他的後半生,其實也是在贖罪。

...

曲三更前面看着還行,雖然用了一些歪門邪道,但開始的本意也是為了“公道”,但是他的所謂公道,太狹隘了,在他看來,仿佛他師父冷捕頭就是公道的化身,因此他後面走偏了路。

如果不是宋典史的點撥與教訓,不是宋典史的犧牲,曲三更很可能就落入了萬劫不複的田地,與薛舉人聯手,害死魏知縣,給他那罪犯師父報了仇,成為了一個不忠不孝不義的人。(不忠是對國家對他身上的制服,不孝是他師父其實是他的殺父仇人,不義是他無視陸家滿門被害慘死,而隻選擇為師父報仇)

...

曲三更作為一個成長型角色,宋典史就是他成長道路上的正确領路人。這兩個角色,一老一少,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可以說,宋典史就是《繁城之下》的魂,若沒有宋典史,這部劇的内涵就淺了許多。

(文/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