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
“一生都在求抱抱”——當父愛缺席,女孩如何把世界錯認成遊樂場“小時候得不到肯定的人,一輩子都在尋找肯定。”
這句台詞像釘子,把松子的悲劇釘在觀衆胸口,也釘在每一個有女兒的父親心上。中島哲也用童話般的糖果色拍了一則黑色寓言:
一個拼命把鬼臉做成笑臉的女孩,最終死在追星少年的棍棒下。
笑點越誇張,傷口越血淋淋——這正是父愛缺位後,女兒對“被愛”的極端演繹。一、鬼臉=求生信号:父親的第一課,她隻學到“讨好”松子第一次做鬼臉,是在父親冷漠的側臉與病床上妹妹的哭喊之間。
她發現:隻要嘴角一扯,父親就會短暫地轉頭看她。
于是“鬼臉”成為她一生的默認表情——
把自我壓縮成表情包,換取一點點回應。
成年後,她把同一套算法複制到每一個男人身上:
作家打人,她跪地道歉;
混混出軌,她掏錢買煙;
學生偷錢,她頂罪入獄。
**“讓我留下吧”比“我愛你”**更讓她安心,因為前者是确認存在,後者是奢望。二、妹妹與獄友:她其實被愛着,隻是“接收器”壞了影片最殘忍的溫柔,在于讓觀衆看見——
松子并非無人愛她,而是她無法識别愛。
妹妹用嘶啞的嗓音喊“姐姐回來”,獄友用口紅在雪地上寫“歡迎回家”,
這些确鑿的愛,在她眼裡卻像隔着毛玻璃:
“她們說的是客氣話吧,畢竟我隻會做鬼臉。”
父愛缺席的第一課,讓她把“沉默”解讀為“否定”,
于是所有真誠的聲波,都被自動降噪。三、父親不是不愛,是“不會”——而“不會”=緻命松子父親典型的昭和男人:
錢包代替擁抱,沉默等于威嚴,歎氣就是日常BGM。
導演用三次“背影”完成審判:1. 遊樂園裡,父親舉着妹妹,松子被留在鏡頭外;2. 松子離家出走,父親在玄關欲言又止,最終隻吐出一句“路上小心”;3. 父親臨終日記,每天最後一行都是“松子今天也沒回家”。
他愛她,卻隻會用負罪感與自憐包裝,
結果把愛變成一封永遠送不到的信,
松子終身在等郵差,郵差早已去世。四、把“渣男識别指南”拍成MV,是導演對觀衆的慈悲中島哲也用浮誇的歌舞、炫目的轉場,
把松子的每一次“戀愛”拍成一支支風格MV:
《愛是LOVE》《幸福飯團》《聖誕快樂》 ……
旋律越歡快,歌詞越空洞,觀衆越清醒——
這不是愛情,是連環陷阱。
導演在替所有父親補課:
看好了,這就是你女兒未來可能遇到的“假愛”模闆,
如果你今天不教她扣分題,她明天就會用生命補考。五、父愛的救贖,隻能在觀衆席完成影片最後,松子回到故居,在通往天國的階梯上,
終于看到妹妹伸手說“你回來了”,
她哭着伸手——觀衆卻知道,這是幻覺。
真正的救贖不在銀幕内,而在銀幕外:
當父親們看完電影,回家把熟睡的女兒搖醒,
說一句“爸爸今天才學會說愛你”,
松子的鬼臉才能在世界另一端,正式下班。六、寫給所有“松子”與所有父親——1. 對女兒:
“你不必做鬼臉,也值得被看見。”2. 對父親:
“你不必做超人,但請務必做信号塔——
讓她在任何海域,都能搜得到‘家’的WiFi。”影片結束,燈光亮起,
如果觀衆席裡有父親牽着女兒的手,
這部黑色童話才真正被劇透:
松子原本可以不死,
隻要小時候有人抱住她說——
“你什麼都不用演,爸爸已經為你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