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集懸疑災難劇《二十一天》融合了犯罪、懸疑和災難元素,看點十足。想不到這麼短的一部劇,平台居然還是開了超點,也好,趁國慶假期一口氣追完。

最後3集劇情還是很緊張的,埋在廢墟之下的人,在絕境之中迸發出的人性醜惡,真的令人覺得心生寒意。

...

1、三大惡人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被埋在廢墟之下,不知道何時才能被救出去,而且食物和水又極度緊缺,在這種情況下,人有點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自私自利,這些都可以理解。

但是像羅浩然這樣,為了錢可以害死十幾條人命,這樣的惡人,已經不能用普通的人性之惡來形容了,可以說他就是個天生的壞人,是個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的人。

...

劇中有3個人,堪稱惡之首,恨得人牙癢癢。

一個就是羅浩然。

羅浩然的壞,并不是從被埋在地底下才開始的。而是從地上一直壞到地下。

羅百商廈的坍塌,本就是他做的孽。

他明知道商廈下面有一個天坑,所以商廈肯定會塌。但是為了金錢和利益,他視别人的生命為草芥,隻想趁着商廈還沒有塌,花費重金買下樓宇險,想着在商廈倒塌之後,他可以獲得5個億的巨額賠償。

...

但他千算萬算,沒想到商廈竟然比他預期的更早倒塌,而且把他自己也埋在了裡面。

在天坑廢墟裡,一開始,羅浩然面對衆人的質疑,立即把責任推到負責建設商廈的吳總工頭上。

在何小光掌握了食物分配權之後,衆人率先把羅浩然踢出局。

吳總工的妻子常香凝,趁着羅浩然餓得昏昏沉沉之際,把羅浩然綁了,然後點了一把火。

...

但是羅浩然并沒被燒死,反而還因禍得福,恰好他待的地方,正好是救援補給線打通的位置。

救援補給線打通了,底下的人就等于得救了。有吃有喝的,隻需要等待消防員打通救援通道,把他們救出去就行了。

但是羅浩然太壞了,他竟然撒謊說,其他人都死了!

...

之後,羅浩然憑借自己對食物的支配權,以及其他人犯罪的視頻證據,要挾所有人都聽他的。

羅浩然的陰謀就是,通過投票的方式,挨個孤立所有人,直到他們都餓死,最後隻剩下他和他女兒丁紫,這樣,他既能擺脫法律的懲罰,還可以拿到巨額保險金。

...

為了錢,為了自身利益,羅浩然誰都可以出賣,他的第一任妻子,原本是管商廈财務的,被他夥同其他股東陷害,成功踢出局。

第二任妻子袁枚,同樣被他如法炮制,被迫“自願”放棄所有股份,和他離婚了。

...

隻要和自己利益不一緻,羅浩然甚至連自己女兒也可以犧牲掉。

第二個惡人就是袁枚。

袁枚趁着羅浩然被埋在廢墟裡,趁機拿到了吳總工自殺前的視頻U盤,知道了真相,逼迫羅浩然把5億分她一半,之後她又吓唬其他股東,把股份乖乖無償轉讓給她。

...

她在和羅浩然通話時,提醒羅浩然把除丁紫外的廢墟所有人都除掉,真的是毫無人性,狠到家了。

...

2、小光是人性之光

廢墟之中的13個人,店長石凱已經死了,吳寒雷也被羅浩然掐死了,剩下11個人,除去羅浩然和楊兵兩個大惡人,還有哪些人呢?

牆頭草、精明自私鬼周乙。

...

林語陽和陶冶算是正常的普通人,人比較善良,有一絲正義感,但總體屬于明哲保身類型。

還有一個海美,人比較善良,但也有自己的算盤。

...

最後剩下一個小光,《二十一天》的主角,他的身上集合了所有美好的品質,善良、無私、熱心、具有消防員的使命感,立志要把所有人都帶出廢墟,無論這些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甚至是羅浩然這樣的大仇人(間接害死他的弟弟)。

小光,人如其名,所代表的正是廢墟絕境中的一束光,也是人性黑暗中的一束光。

...

當大家知道補給線早就打通了,但羅浩然卻隐瞞着所有人,并且告訴上面他們都死了時,他們集體憤怒,眼看就要把羅浩然扔下樓去了。

這個時候,是受傷的小光不顧一切地救了羅浩然!

如果羅浩然死了,小光就不會死。

因為楊兵雖然狠毒,但是他腦子可沒有羅浩然腦子好使,不會羅浩然這種領導那種PUA大法。

...

小光的确是一束人性之光,但是毀滅這束光的,豈止是羅浩然?

活下來的所有人都是劊子手!

包括海美,她竟然會被丁紫的金錢誘惑,說出小光性侵她的話來!

...

而且結尾羅浩然和楊兵拒不認罪,能夠成功破案,居然是靠王志文飾演的刑警支隊長偶然發現的,一張照片上的廢墟中殘留未毀的一台ATM機,太過于巧合和僥幸了吧。

還有,吳建軍是總工程師,他妻子常香凝又是律師退休,兩口子從事的都是高薪職業,吳總工怎麼可能因為兩百萬就出賣自己,而且他既然能錄視頻說明情況,為何不能去自首,還非要自殺,抛下患癌的恩愛妻子于不顧?

本來我一直以為吳建軍是羅浩然殺的,但是直到大結局都沒有反轉。

還有常香凝作為一個患病老太太,居然可以把比老鼠還狡猾的羅浩然綁起來(雖然他可能餓得沒什麼力氣,但也不至于那麼容易就被綁住了),也有點匪夷所思。

總之,《二十一天》這部劇,題材有看點,但整體内容質量實在是一般。

知道原著小說是蔡駿寫的,也就不奇怪了,他的懸疑小說都經不起細細推敲,隻能當一個離奇的故事看。

(文/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