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偶然一天,看到李沁一條動态,說自己扮演的巧珍将要和觀衆見面。一時又驚又喜,此後就默默期待着,總算在今年等到了改編自《人生》的電視劇《人生之路》。為了對電視劇有更深的理解,前段時間還重溫了一遍原著。現在電視劇也到了大結局,姑且抒發一下所感所想。

電視劇并不隻是小說的影像化,小說的内容大概隻有10集左右,而全片30多集的篇幅就意味着增加了很多小說外的人物和情節,當然也有改編和删減。每次看到名著改編的影視劇,腦海中總會浮現六老師的至理名言: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如果一部激勵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小說被改編的面目全非,即使作家早已離開人世,我想每一個有良知的讀者都不會答應。好在,電視劇的主創還是有一定匠心的,從選角、置景、配樂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來,總制片人魏巍曾說:“我們在陝北都是實景搭建,窯洞是在當地實地勘察,找到合适的窯洞,從農民手裡租下來,然後一點一點地改造。門窗、家具,甚至演員的服裝,很多都是從當地農戶家裡收的舊貨,為了追求真實的年代質感。”當然從劇中也能看到美麗的陝北風貌,80年代的縣城,特别是馬店小學,學校外風景如畫,教室裡破爛不堪,鮮明對比下仿佛說明了理想與現實隻有一步之遙。然而,不足也是有的,出戲的飙車,夾生的方言,沒有冬天的陝北,若幹BUG的劇情等等。因此,即使在央視黃金檔播出,即使取得收視率破2的佳績,在觀衆的心目中還是很難将它歸類為高品質國産劇。

編劇洪靖慧說《人生之路》是《人生》的“全傳”,這也算是繼承了路遙的遺志,畢竟小說的最後章節的标注就有所體現,以下是《早晨從中午開始》原文:

高加林雖然回了故鄉的土地(當時是被迫的),但我并沒有說他就應該永遠在這土地上一輩子當農民。小說到是結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沒有在小說結束時結束;而且我為此專門在最後一章标了“并非結局”幾個字。

随着劇情的拓展,作品的内核也得到延伸和改變。小說主要表達的那個時代的局限,作者真誠地描繪了生活,力圖真實地記錄特定社會曆史環境中發生了什麼,并沒有“異虛作假”,同時還率直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認識。而電視劇在此之上,由不斷發展的生活出發,重點去解決記高加林們以後應該怎麼辦。主題曲《人生路遙》是電視劇思想内核的集中體現,我就摘取其中幾句,稍作展開談談自己的理解。

被夢高高地抛起 現實摔我一身泥 學着腳踩着大地

夢想,如同手腳一般長在每一個主配角的身上,或遠大或務實。特别是高加林的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段逐夢之旅。三起三落令人揪心,高考本能實現去大城市的夢想,可是卻被冒名頂替;就任教師喚醒教育夢想,不料遭遇意外處分;二叔回鄉,進入體制,深得領導賞識,無奈心高氣傲,攀龍附鳳,決心斬斷過去,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清淨,灰溜溜回到高家村。一次次朝夢想前進,一次次被現實摔打,原因何在。電視劇中展現了人物的成長,前期的高加林,自卑自傲,小肚雞腸,怨氣重重,取得一點小成就沾沾自喜,而遇到挫敗就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直到景老師開導,親眼目睹無臂的栽樹人,才放下怨念,腳踏實地,不再好高骛遠,接受目前的一切。

...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你越想掙脫就越是禁锢,而當你坦然面對後,不知不覺中就走上的人生的高地。

不過,原著中的人物成長還包括擺正了對待土地的态度,路遙的小說一直都有的“戀土情節”,即無論身在何處,還是要從出生成長的土地上汲取精神力量,可電視劇對于這一層卻缺少展現,不免有點遺憾。

不管苦與樂都是我要的 比如愛過你

不管得或失都是我認的 比如錯過你

愛情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另一大因素,在這一方面,電視劇基本尊重了原著,并無過多改寫。其中巧珍的愛情态度最令人動容,不顧家人、世俗反對,勇敢的去追尋自己所愛,當對方提出分手後,也不糾纏,和平分手,各自安好。結婚後,盡心盡力做好妻子和母親的本分,與加林和亞萍保持舒适、恰當的關系。馬栓死後,自食其力,撫養女兒,在大城市安身立命,果真是一個金子般的女人。

除了巧珍之外,其他人的愛情之路也是充滿坎坷,加林為追靈魂伴侶,飽受争議;馬栓癡心專一,苦苦等待;亞萍得而不愛,愛而不得;雙星兢兢業業,隻為寄人籬下。

是苦是甜,愛過還是錯過,都是無怨無悔的。因為他們對于感情,不是盲目的一時沖動,不是萬念俱灰後的自我放逐,而是主動性的去追求,勇敢去愛。

全劇最讓我感動的一幕就是加林找到巧珍要分手,巧珍聽了一半就懂了。然後幾句真情流露,眼淚瞬間下來,一句“加林哥,我走嘞”後,毅然決然回頭,伴随着雷佳的歌聲,背景消失在岩石後。這一次離别,不僅說明從此二人就是兩個世界了,也是對自己青春時代裡感情的告别。

...

...

都已是 最好的 笑和淚都值得

都已是 最好的 親手選的生活

電視劇将民辦教師被頂替改為上大學被頂替,這一改編強化了戲劇沖突下的人物命運感,同時讓整個電視劇的故事更有懸疑性和緊張感,更有故事張力。作為全劇最大的矛盾,從前幾集就開始,到大結局才解決,也着實吊足了觀衆胃口。作為觀衆,被正義感驅動,我一直期待看高加林如何查詢真相,拿回屬于自己的人生。畢竟,“正義戰勝邪惡”從來都是影視劇中颠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劇中引出這樣一個非同小可的矛盾,但在後續的進展中又逐漸的消解了。高雙星高考頂替後,上大學一直順順利利,拯救農民工,留校工作,赢取白富美,過上開挂般的人生。而高加林則一路磕磕碰碰,兜兜轉轉,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一份工作,當加林拼命努力,最好的結果也隻是成了雙星的學生,可悲可歎。

...

随着劇情發展,時過境遷,真相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加林能獲得賠償,雙星肯定遭受處罰,但是這些年的人生呢?那些本可以避免遺憾和過錯呢?因為回不去了,所以真相也就是一個真相,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了。

因此,我原以為這是電視劇對于高考頂替這一現實的雖然消極但很真實的反應,直到我看到“都已是,最好的”才改變了觀點。電視劇提出一個更為宏大的命題,那就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遺撼,而唯一能自慰的是,我們曾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竭盡全力地勞動過,并不計代價地将自己的血汗獻給了不死的人類之樹。(這是《平凡的世界》後記中路遙原話)

作為有上帝視角的觀衆當然對于正義戰勝邪惡迫不及待,但是作為身在局中的當事人能有什麼辦法呢。在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坦然接受,勇于面對,高加林不是沒有抱怨過,而結果呢,甚至毫無結果。接受并認同當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對于生活最恰當的态度。

結論一目了然:隻能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獲的指望,也心平氣靜地繼續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