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們一起去看了《獨行月球》看到有不少人把這個片子叫作《流浪月球》,其實從内容來講,這麼叫也不無道理,(我這裡就不劇透了),而且我覺得兩個片子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拍出了一些詩意。可能還是我作為一個科盲的buff,當年我沒加入“流浪地球”計劃到底科學不科學的激烈讨論,而是寫了一篇《留見星虹貫九天——論<流浪地球>中磅礴的詩意。》如果說《流浪地球》的詩意,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一般古老質樸又氣勢恢宏的詩意,那《獨行月球》的詩意則是一種微小,貼近生活,甚至常常被人所忽略掉的詩意。但是正是這種微小,甚至及不可見的詩意,在和恢弘的宇宙命題相碰撞時所迸發出的力量,正是這個片子彌足珍貴的地方。

全片中我最喜歡,也最感動我的一句台詞,是葫蘆絲的一句台詞——“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不相信科學”。雖然這句台詞感覺在片中和觀衆的反應下,更像是作為一個笑點,但是我卻覺得這句台詞正是對這部片子詩意和浪漫的總結。

獨孤月在月球上駕駛着袋鼠車飛過深淵或許似乎乍一看有一點不科學?(應該也科學可能),但是不浪漫嗎?(這幅畫面真的很絕,我想找來做壁紙)獨孤月駕駛着車子全力向道路勁頭那逐漸消失的微光沖去,不浪漫嗎?一個小人物,寄托着所有人類超越科學的期待而奮力一搏,這難道還不夠浪漫嗎?我知道可能有的人群把這部片子當作是一部喜劇片或者一部科幻片來看,然後挑剔後半部分不太好笑(其實我覺得蠻好笑的,甚至我個人覺得後半部分的笑點可以再減少一些,讓情感推得再高一些),科幻不夠硬核,但是為什麼它又不能是一部愛情片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切的開始都是始于獨孤月對馬藍星的那驚鴻一瞥——他自願從工程師變成維修工,隻為了她路過的時候偷偷看她一眼,為了重新回到她的身邊,在月球上忍受了那麼多個孤獨的日日夜夜——

“生天孕地總情苗”,他對她的愛支撐着他和整個宇宙的孤獨為敵,和那顆即将撞向地球的小行星為敵,他隻是一個可能平時略顯猥瑣的普通人,但是至純之情,至純之性讓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在現代社會,能做到至情至性,就足以是一個英雄的了。這部片子當然有它的不完美之處,但我覺得它和獨孤月一樣,是一個不完美但是卻至情至性的英雄。英雄路過的時候,應該有人在旁邊鼓掌。我願意做那個鼓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