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以自己的視角去思考别人,卻從未有過真正的理解,隻是把心中的荒誕和獵奇投射成别人身上的影子,以為那就是對方。
社會與箱子,都是牢籠。投身社會,接受現代文明規則的約束;或走進“箱子”裡,立足社會外,窺視他人的百态,将自己放逐在鋼筋混凝土的文明叢林之外,不再擁有社會上的身份。箱子仿佛成為一種僞裝,而在僞裝之下,究竟是清醒還是逃避,沒人說得清。每個人似乎都在嘗試窺探他人的隐私,并借由他人的隐私滿足自己的遐想,理性與瘋狂往往隻隔着一個箱子,把自己套進去,就是窺視者;從“箱子”裡鑽出來,又仿佛變成了社會上的正經人。
箱男,反映了兩種社會心理态度:1.存活的清醒者,摸清環境本身的運行規則,在規則之下妥協且僞裝,不願逐入大時代的洪流,既立于社會,又以箱子“保護”自己;2.窺探的消極者,大家都知道箱男,卻選擇視而不見,就像沒人會對大街上的流浪漢有憐憫之心一樣,因為這是一個異類,也許這個流浪漢窺探着各種職業人的生活百态,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了解流浪漢本身。
原著本身非常優秀,電影,拍得真不行,隻能說,除了敕使河原宏導演以外,鮮少有導演能駕馭安部公房的作品。
導演水平屬實有限,舉個例子:原著中有一個橋段是箱男被人用氣槍打傷手臂,手臂不停流血,這時有一位騎自行車的姑娘(該姑娘就是後面他去的那個醫院的護士)路過,不僅告訴他附近有醫院,還塞給他的錢用于治療,姑娘離去的時候,她蹬自行車的美腿讓箱男心曠神怡,電影中被導演改成了腳踏平衡車,為了更好的展現美女的美腿曲線嗎,試想一下,一個美女蹬着一個像兒童玩具一樣的小車,美腿沒看出來,詭異是真的有。

醫生願意把自己的身份讓給箱男,讓箱男繼承自己的診所,從而讓自己成為箱男,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對彼此身份和位置一種好奇的展現:A羨慕B,A想成為B,換而言之,A可以讓B成為A,但是A要去當B,就是這麼個邏輯,這反映出當下人對自己社會身份和地位的一種不認同,再者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對别人的身份和地位,充滿不切實際的錯誤幻想,總以為逃脫了當下就能自由,可實際上别人的生活也同樣令人窒息。
正常人明明不時能看到箱男經過身邊,但他們選擇視而不見,與這種視而不見形成有力反差的是,箱男卻在無時無刻地觀察着周遭的世界,并且當箱男與被窺視者視線相對時,他們的身份不再是單一的窺視與被窺視,而是相互轉化、共存,在被窺視的同時也在觀察着對方,從而使那種目光具備一種反作用力。世界是紙箱,還是紙箱僅存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是否都有反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活在這個世界中?還是這個世界因為我才存在?

以下是影片中個人覺得還算不錯的幾段對話:
“它不就隻是個紙箱嗎?”“不,它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出口。”“如果箱子是一條隧道,那她就像是從隧道出口透出來的光。”
“我一直在追尋的,完美的隔絕,完全的匿名,以及一間隻屬于我的房間和洞穴,這黑暗與光明,為我塑造了一個全新世界的景象。”
“那些察覺到箱男的人,就會變成箱男。”
“日複一日,我越來越無法,從他的存在中逃脫。”
“他們說他偷窺的樣子,就像用刀在切割,就算你穿上衣服,他都會用你給你扒掉。”
“甚至你,這一切都是我幻想出來的故事,這本身就說明了我是真正的箱男。”“或者也許是别人在寫,這是我的故事。”
“生死無所謂,重要的是,我能否沉醉其中。”“證據沒必要,如果我殺掉你,成為箱男,那将是一場完美犯罪。”
“我不是醫生,我是箱男,真正的箱男。”“你現在自由了,我也是。”
“那家夥,他寫的東西比我更像我自己,他就成了箱男。”
“要是我們把整個世界都鎖在一個箱子裡會怎麼樣?”
“一個封閉的殼,一層硬化的繭,但是在那個殼裡面,一切都融化了,并且融為一體。”
“我沒有錯,但我可能失敗了,她關門的聲音,充滿深深的同情與憐憫。”
“那聲音不是她離開的聲音,她沒有逃到外面的世界,而是進入了箱子裡面更深的世界。”
“在這個幻象中。每個人都是假的,他們隻是想象的産物。”
附上原著中的一段話:
人們之所以能忍受住别人投來的目光,是因為他們指望别人目光的偏差和錯覺會給自己帶來好心。于是大家都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發型,極力避免讓别人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分開來。大家都抱着一個同樣的想法:隻要自己投向别人的目光不放肆,别人也會以禮相待,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收斂着目光過一生的。
“窺視”這一行當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為它允許人們以侮辱的目光看别人,而甘願當“被看者”的卻沒有幾人。如果實在出于無奈非得讓人家來看自己,那麼一般說來,被看者就會得到金錢上的相應補償。戲也好,電影也好,不都是看的一方交錢,被看的一方收錢嗎?誰都願看,不願被看。收音機、電視機這類看具久銷不衰這一事實就是人類百分之九十九都意識到自己醜的證明。

最後,用坂本冬美在其作品《ブッダのように私は死んだ》裡的這兩句話來做個結尾吧:
“世間は本當の事など,
世人對世間真理之類,
なんにも知りゃあしない,
完全一竅不通啊。”
完。
2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