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god more interested in my money or my soul?
腓尼基這個詞很有意思。它既可以表達同名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表現了商人的雄心壯志。
百科說是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相當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亞沿海一帶,自稱為迦南人(Canaan),被希臘人稱為腓尼基人,是西部閃米特人的西北分支,創立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善于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
又可以代表Phoenix不死鳥,在中文裡的鳳凰神鳥,可以一次次浴火重生。完美象征了他的人生經曆。
這部片子的隐喻很多,藝術性很蠻強的。從無處不在的宗教元素、聖經故事,到精英的傲慢,對資本主義金錢觀的反思。新教和加爾文主義者相信努力工作可以蒙獲救贖,因此既然我所獲得的成功是我理應得到的成功,那麼對不幸者(slave)的壓榨和剝削也就沒什麼好值得忏悔的了。
商業寡頭和他的預備return to Sanctury的女兒,一個為自己和家族150年5%盈利的scheme而戰的elite,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個為消除貧窮、歧視,和平等地愛所有人的完美踐行上帝教導的預備役修女,no famine, no evil, etc.
這個大壩的計劃,既可以象征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也可以是阿斯旺大壩,所有類似的出于商業目的、壓榨奴隸勞工,在投資人面前吹噓利在千秋,為人民福祉、國家利益而行動然而最終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商人的貪婪的項目。現代财團操縱國家經濟,巨頭壟斷,金錢影響政治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從這個意義上講,和東印度公司又有什麼分别呢。
資本主義對金錢的渴求不僅僅在剝削slave上,同時也表現在毫不留情地向自然索取上。來自沙漠的豐厚回報——水壩工程、石油、稀土等等
其次是重頭戲宗教審判。信奉基督教的人們相信死後會面臨審判,根據一生行動判斷是否蒙獲救贖。
每一次審判都是在回顧大商人的過去,從審判提到的,以及他自己講述的童年經曆,一個完美的訓練精英——成功模闆。
小時候父母不用愛與陪伴來陪他成長,他有專門的nanny解決生活問題,而且隻能解決生活問題,不能提供過多關愛——一部分父母認為這會使孩子變得軟弱。既然有專業保姆,想必精心擇選的家庭教師和精英課程也是不會少了。就像他自己為九個男孩請的不同tutor。
父母完美把他培養精英,成功保住和輝耀了家族财富。但是精英的冷酷與傲慢同時讓這個家變得不幸。他的父親有其他情人,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Nubar;兄弟之間始終在競争。Nubar和他的妻子有私情,甚至很可能他的女兒是Nubar的親生女兒,電影裡暗示說“You have my eyes.” 同時弟弟一直在執行暗殺哥哥的計劃,大商人多次遭遇空難而不死,最後弟弟終于親自動手和哥哥決一死戰。僅僅隻是因為想要知道兄弟倆誰更勝一籌:fate、wealth、profession.
兩個人決鬥的場面越是荒誕,越凸顯了這場精英教育的失敗。
宗教批評資本主義讓這個社會變得強調個人利益,失去了對他者的關心和對這個世界的愛。而最後弟弟死亡導緻的那場水洩,又似乎有點像上帝的洪水和諾亞方舟,沖刷罪惡迎接一個新世紀。
大商人并不相信上帝的賜福,他堅信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為自己的命運找一個妥帖安置的方案。不論今生或來生。但最終還是在女兒的影響下,覺得自己信教了。
而女兒一開始是想通過父親給與的豐富遺産,來實行一項偉大的計劃。或許諸如慈善工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之類的,然而最終女兒也理解了父親的哲學,從抽煙的姿勢到打牌的娛樂場景,宗教提供了多一種溝通的可能。
作為上帝化身的修女,改變了這個延綿百年的家庭,變得有愛、溫暖、互助。
故事大結局的小食品店,人潮往來熱鬧喧嚷,和作為商業寡頭時候的冰冷精緻的house,永遠走不完的schedule,像一台上了發條的機器人的機械感對比,表達了一種對金錢的反思:過分追求錢隻會成為金錢的奴隸,而如果你擁有一部分錢,反而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至于藝術,精英的藝術不是賞味藝術,是把藝術品作為财富的一種儲值手段,收納在家中。從家中布置的藝術品,貪婪、不知節制可見一斑。
更有趣的事是,聽說得益于導演本人的影響力,這些藝術品中有幾幅是真迹。真是好有趣一場精英的反思。批判,從反思這個社會到批判這個電影項目本身,導演韋斯·安德森是在做自己的行為藝術嗎。
但作為不信教人士,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如果神真的有全能的力量,為什麼不在活着的時候賜福,而非要許諾一個缥缈不定的未來?
宗教或許是一個出口,告誡人們要懷有謙卑和仁慈之心去對待這個世界。但是謙卑和仁慈不一定隻能從宗教裡得到,畢竟如今的宗教被金錢熏染的程度也不輕。電影裡修道院的院長拒絕了她的皈依,勸導她繼承家産,回歸俗世,目的是為了得到大商人慷慨的捐贈。哈哈哈可惜了眼看他樓塌了,沒能實現自己的目标。
另一個樣本是這個修女本身,從一開始隻吃烤白面包到王子的禮物——镂滿寶石的匕首、鑲鑽的煙鬥、世俗的玫瑰手鍊,表明宗教在金錢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其他的部分還有一些政治諷刺,美國對歐洲的幹預,政治對經濟的管控,動蕩的伊斯蘭世界和層出不窮的武裝力量。這群人的打扮和行事有一股切格瓦拉的影子,所以這種力量同時也有一種拉美民族命運的隐喻嗎?
其它還有些諸如華爾街精英操縱金融市場,拉高鉚釘的價格,擴大了大商人的經濟缺口,輕易就讓一個巨頭倒下。金融的危險性可見一般,這個社會沒有什麼是穩固的,三代人的财富積累一步步走到叱咤歐洲的寡頭,看上去堆積了幾代人都花不完的錢,實際上輕輕一場海嘯就崩潰了。
薩克拉門托應該指的是猶太商人,紐瓦克也很熟悉但不知道代指的誰。
我比較喜歡最後一部分埃及裝飾的場景,和穆斯林文化背景。
總的來說,是一部處處充滿隐喻的藝術作品,畫面賞心悅目,關于宗教那部分細品還挺有趣的,但是我不喜歡對錢、金融、資本主義的批評,不夠徹底顯得有點假惺惺,精英是無法脫離精英階層來反思這個社會的,反而有股别樣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