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朝聖一部大師的傑作,但看到3分之2的時候卻被一起觀看的人說:這簡直就是一部白癡電影!你會怎麼想?

楊德昌導演,一位被擺上了神壇而本人也已經仙逝的台灣殿堂級導演。他本人一生隻制作了八部電影,但可以說部部都是精品。我第一次看楊德昌的電影是在高中的時候,有一天我翹了學校的晚自習,當時剛好家裡的長輩出去了,于是那晚作業都沒寫,花了整整三節晚自習的時間看完了《一一》,雖然當時的我并不能完全看懂它,但有一種感覺:花三小時看完這部電影比花三小時去寫作業,得到的成長多太多了。

如果說第一次看楊德昌是因為家裡人不在,而這第二次看恰恰是因為家裡人在。和家裡人一塊看電影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首先尺度得不能是家長指引級别的,即使你真的是和家長一起看的,其次最好是講中文的,最後就是片子不能太過于文藝,或者說太悶的。于是乎台灣的經典電影就成為了首選。

但有時候以上的種種都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台灣導演,經典電影,喜劇,按理來說應該大家都看的很滿意,最後卻在看了3分之2的時候被說是一部白癡電影,被誤解是中國人的要付出的代價,這不僅是電影裡面的台詞,也是觀衆對電影本身的看法。

當然,看電影,尤其是看經典電影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由于久負盛名,于是期待值拉滿,可是當你真的看完了,卻滿臉疑惑:就這就結束了?但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這些電影從幾十年前射出箭,會突然擊中現在的自己。

《獨立時代》當然是一部白癡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本身講的是幾個白癡在社會上打拼的故事,他們各有各的問題,而電影裡則放大了他們各自的問題,顯得他們傻傻的,但實際上他們中的每一類人,你都或多或少會在現實中見過,迷茫的人,善良的人,善于計算的人,多面逢緣的人以及和大家一樣的“正常人”。

楊德昌導演用其深厚的講故事功底,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把中國人為人處事的那一套,用最誇張最戲谑的方式拍了出來,看似是瞎胡鬧,其實背後都蘊含了很多幾千年的大道理。

電影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台灣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變成世界上最有錢的都市。這部電影算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的思考,而三十年後的中國大陸,在短短四十年改革開放後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獨立時代》之于當時台灣的思考,基本上适用于現在的中國大陸。娛樂至死,兩岸關系,官僚體系,人際關系,精神鴉片,仿佛這三十年的時光停滞了一般。

當然,有一樣的社會問題,不代表有一樣的文化氛圍,更不代表有一樣的發展軌迹,三十年前的台灣,有楊德昌,有《獨立時代》,而現在的中國大陸,隻有徐峥,隻有《逆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