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一,改編“弑父”情節,是因為無法回答“弑父”之後怎麼辦的問題。
說法二,改編“弑父”情節,是因為新時代“弑父”已經過時了。
說法三,改編“弑父”情節,因為把“弑父”變成“弑神”了,這是某種“升級”,比“弑父”更有反抗意味。
第四部分:我對“哪吒”内涵與外延的理解
一,弑父之後怎麼辦?
文藝作品從來不負責給答案。
文藝作品最大的功能和作用,本來就是提出問題,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給答案的應該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文藝工作者。(舉例《素媛》)
當年動畫電影版哪吒,有回答弑父以後怎麼辦嗎?沒有。經典嗎?依然經典。
《魔童》能這麼拍嗎?可以,但不劃算。
動畫版隻拍了一部,而《魔童》已經是第二部了。将來還會有第三四五六七八部。從商業角度來說,在哪吒ip價值尚未榨幹之前,是不能拍弑父的,因為拍了就得面對“弑父之後怎麼辦”的難題,非常難處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幹脆不拍。
難處理,就不要去處理。很實用,但這是導演的問題,不是“哪吒”本身的問題。
二,弑父精神已經過時了?
在座的各位,應該都聽說過“父母皆禍害”豆瓣小組吧?對裡面的經典事例,也或多或少有過了解吧?
好吧,咱不談網上的事兒。如今是三月,剛過完年沒多久,各位這個年過得怎麼樣?跟父母明裡暗裡的争鋒“戰果”如何?
大到控制你的人生大事,小到褒貶你的微小好惡。露骨的直接問你要東西要錢,含蓄的教你所謂的“人情世故”。
知乎b站貼吧小紅書豆瓣,稍微一刷就出來好幾條吐槽:“npd父母吃兒女”“農村一女n吃一男n吃”,怎麼地,這會兒又全是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父子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啦?
很簡單,雖然票房主力在網上吐槽自己爸媽,但自己也是,或者将要當爹媽的。
小時候看動畫片,“弑父題材”裡自然代入孩子視角,當然很爽。但現在自己就是那個“父”,或已經是“父”的年紀,同樣的題材,就有點微妙的别扭了。
“血腥,太血腥了,三觀有問題。這不是帶壞小孩子?”
“現在父子關系哪有那麼差,弑父早就過時”。
既是“弑父題材”的受衆,又有實力貢獻票房,還能理解“弑父精神”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怎麼說呢,拍給這些人看的電影,從來不以票房著稱。
三,“弑父”變“弑神”是升格?
先糾正一點,魔童裡“弑神”是有争議的。不管是最高權三清,還是三清門下弟子壽桃,甚至是壽桃門下的二童,都沒有完成“弑”這個字最淺顯的表意。
當然,“弑父”的物理動作也沒有成功,哪吒是用“弑”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父”的反抗,隻能說是“精神弑父”。
那麼,魔童裡能說是“精神弑神”嗎?
如果把“神”這個符号等同于“最高權力的化身”,那肯定是不能的。魔童連三清的面都沒見過。
如果把“神”等同于“權力體系中所有高于自己的上位者”,那應該是可以算的。
隻是,若按後者的邏輯,這樣的“弑神”符号,書頁中比比皆是。神話裡的誇父,曆史裡的陳勝吳廣,通俗小說裡的梁山好漢,甚至傳奇話本裡的祝英台白娘子,都能算得上“精神弑神”。
用來贊揚哪吒“弑神”有反抗精神之類的話,安在誇父陳勝祝英台身上,除了具體的情節和姓名,也沒什麼違和感。這是“升格”?
這明明是剝奪了“哪吒”這一文化符号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将其同化成萬千“反壓迫”符号中,面目模糊的一個了。
若是要總結一長段時空之内的某些規律,提煉一些可以指導後世的經驗,作史,當然需要宏觀的視角。将哪吒、誇父等,都放進同一個章節中,綜合論述它們共通的反抗精神,這是常規操作。
怎麼到了微觀層面,要深挖某個個體的縱深了,還一味作這種橫向的延展,并且将共通的東西當成這個個體的最重要構成部分大書特書?
偷懶取巧且不論,這就不是對待“微觀”個體的剖析方法啊。
四,我若理解的“哪吒”内涵與外延
“哪吒”本身的内核,并不隻由封神原著決定。它是從話本,評書,變文,封神原著,後世二創等諸多文藝作品中,提煉出的一個“反父權”的象征符号。
“對父母的挑戰和反抗”,這就是“哪吒”區别于誇父等符号的唯一性、獨特性的體現。
這個符号,放在當下的情境下,涵蓋的就是問題家庭(廣義)裡被逼瘋逼死逼的毫無退路的的正常小孩兒,對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的反抗。
咱們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它就是認符号化的東西,就算自己沒有,也得這裡揪一點那裡揪一點,捏一個出來。至于這個東西是不是原汁原味?隻有搞拓撲的會在乎。
那麼,大多數普通人在乎的是什麼呢?
是這個符号,能不能表達當下社會中的某種宏觀的,普遍的,長久的社會情狀。
能表達,那這個符号就會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比如孫大聖,包青天,哪吒,駱駝祥子。
不能表達了,那這個符号要麼自然死亡,要麼就隻能放在高台供奉,平時無人在意,隻能在特定的時候強制性的顯示一下存在感。比如王二小,焦裕祿,小二黑。
《魔童》裡的小魔丸,是個正常家庭裡的怪小孩兒,代表的是從正常家庭裡長起來的,有一定自身問題的調皮小孩兒(去掉與其他符号共通的部分,單從魔童本身剖析)
而“哪吒”這個符号,代表的是問題家庭(廣義)裡被逼瘋逼死逼的毫無退路的的正常小孩兒。
前者的“符号”已經很多了,基本是個子供向動畫片就有,部分成人向也有,溫暖的家人,溫暖的友情羁絆,反抗與成長什麼的。
但是“問題家庭裡對父母的反抗”,翻遍上下五千年,家喻戶曉的就這麼一個,就是“哪吒”。
之前說過,咱傳統文化認符号,認象征,是要讓這個“符号”表達東西的,直白說,是讓它說話的。
“哪吒”說的話,做的事,其實就是問題家庭裡的小孩兒,想說不能說的話,想做不敢做的事。
什麼是當今社會的“問題”家庭呢?
在現實裡活着不像在電影裡,現實裡是要花錢的。而普通人(非超人非二代)的錢總是左支右绌,情緒也不可能一直積極飽滿。
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愛”裡也不免夾雜着一些别的,摻了雜質的愛就像摻了沙的米,吃起來不可能沒有感覺,有感覺不可能沒有委屈,有委屈不可能沒有“問題”。
沒有沙子就沒有“問題”。沙少了問題小,沙多了問題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家幾乎人人都是“哪吒”,你是萬分之一的“哪吒”,他是百分之一的“哪吒”,我是十分之一的哪吒。
千分之一的哪吒覺得家庭幸福,百分之一的哪吒刷到“npd父母”會停下來看,十分之一的“哪吒”就是發帖子的人。五分之一的“哪吒”已經不回家了。三分之一的“哪吒”早就斷親。
這就是“哪吒”這個傳統文化裡的“反父權符号”,在當今社會的投影。
明明有着具大的指涉區間,一個電影過去,這個“符号”就要被剝奪和篡改了?
放心,剝奪不了。巨物還在那裡,它的影子又怎麼會被拿走?
話又說回來,既然并不是真的想拍這個巨物,為啥要試圖拿走它影子的姓名,還聲稱這巨物與它的影子并非綁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