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隊》⭐⭐⭐⭐⭐

今年看了張譯很多部作品:《狂飙》、《萬裡歸途》、《刀尖》……成功被張譯吸粉,他的表演大開大合、表情與肢體語言幅度較大,特别适合大熒幕的短鏡頭、手持鏡頭與小景别。11月初《三大隊》開始在大城市點映後注意到這部電影,抱着對張譯又一次飾演警察的期待,焦心地等了一個多月,趁考完的閑暇沉浸于影院之中。

電影沒有讓我失望,坦誠地說,它是我心中本年度國産片的最佳,沒有之一!主要講述了三大隊的幾位警察由于複雜原因被剝去警服锒铛入獄,出獄後以布衣之身糾察懸案,最終将壞人繩之以法的故事。梗概即是如此,考慮到大家不願意多作劇透。下面,我将抑制着激動的情緒試圖冷靜地分析它的特點:

影片走的是紀實風,本片你會看到長達二十多分鐘連一曲配樂都沒有,叙事較為冷靜。本片是壓抑的,幾位警察因為一個案件前途盡毀,出獄後為了信念重新走在一起徹查當年未了案件,無需多言是悲劇。我曾不止一次地表達過一種觀點,悲劇不需要各種煽情的配樂和故作惆怅的剪輯,反而,減少配樂的使用(保障其高效性)、适當加入長鏡頭才更有利于營造低迷氛圍,本片即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着不用配樂,本片配樂運用精當,或在觀衆悲傷情緒達到最高點時适時響起,有力地調動觀衆的情緒高潮;或在事态緊張時使用快節奏鼓點,且與場景相勾連,基本不跨場景(音效會跨場景)。

提到場景的轉換,本片有兩處交叉蒙太奇十分扣人心弦,一處是三大隊追捕王大勇,師父追捕王二勇,雙管齊下,但隊裡人多素質高,師父這邊卻形單影隻、年老體衰,鏡頭顯然給的更晃,更為緊張激烈,令人不安,也為他力竭而死埋下伏筆;另一處是徐一舟追捕逃犯與幾人聞訊趕來的交織,具體情況類似于第一處,氣氛烘托效果顯著,使人的心提到了喉頭,卻并沒有抓到要抓的人,這種反高潮模式使節奏緊湊抓人、跌宕起伏。類似的情節還有多處,都是本以為抓到卻又并不是,為影片最後的情緒爆發打下厚重的基礎。本片有兩個很棒的一鏡到底,其一是幾人出獄後在墓地裡祭奠師父,當年的程隊說出要重新查下去時,另外幾人的依次表态,前三人表示願意追随,每個人說話時,手持鏡頭給給到他,而蔡斌則打破了一鏡到底,因為他是反對派,破壞了鏡頭的和諧;另一個一鏡到底出現在結尾,從程隊說完“三大隊任務完成”到影片結束,觀衆跟随程隊走出公安局、告别一位位戰友(與《藥神》同工)、走出十年來的夢魇,同他一起感受案件告破的快慰、空虛、恍如隔世的複雜情緒,視角由後頸的主觀角度變為漸離漸遠的客觀角度,使觀衆先體驗了程兵的主觀情緒,建立起程的偉大形象,又将他代入茫茫人海,凸顯他客觀上人生的失敗,提醒觀衆他為這一案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使他成為人流中平凡的、一無所有的人。

影片演員演技可圈可點,有兩處打動了我:一個是師父墓前徐一舟的表态,情緒爆發力極強,有多年以來對警察工作、對三大隊的憧憬,有委屈多年終于如願重啟調查的釋放;還有一處,程兵抓抓到嫌犯後的表情,先是快感與冷笑,後又逐漸将壓抑多年的情緒釋放,整個頭顱顫抖着,呼吸聲越來越重漸成大口喘氣,隻能說張譯演技已臻化境,感染力強到無以言說!

影片結構清晰新穎,一位網友點評得好,本片開創了一種新型的公路片。所謂公路片,是主人公在一條路上走下去,每一站都遇到不同的人且不會重複。而本片則是幾個削職原警察追查罪犯的全國大環線,每到一站會有一個人放棄。這種結構将影片分成許多部分,每一部分以地名為題,使得全篇毫不拖沓,又充滿宿命感與使命感。提到私察小組幾人的紛紛放棄,不得不多說幾句,因為實在感到真實,其實幾人都很勇敢,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渺茫的希望,他們不得不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不僅增添了真實度,也越大襯出主人公的偉大,馬振坤離開時情緒複雜,希望有戰友叫他一聲,當聽到一聲呼叫後回過頭來,卻發現并沒有人,影片對人性心理的體察不言自明。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提出反對的蔡斌,卻最後一個離開程兵。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情節是,真正的在逃犯王二勇斯斯文文,早已不再做維修工,早已不說四川話,而是應了“上天給予的機會”娶妻生子、重新生活,主人公卻按照這一特點排查多年而未果,耐人尋味。

影片與《殺人回憶》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溫柔一些,使嫌疑犯最終落網。減輕了懸疑成分,增強了現實主義特性。

總言之,我極力推薦《三大隊》,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被更多的人支持。最後想用文學性的語言總結電影:

你總說以退為進,卻又言人生向前,遊過人生的對岸,卻無法放下執念。十年,妻離子散,通訊錄的窮盡放大着孤獨;十年,警服褪下,心中的警徽卻依然永存。兩張照片是他的所有,三大隊的叱咤風雲已成雲煙,小康家的甜蜜幸福已蕩然無存。酒杯的高低是人生的起伏,面容的滄桑是命運的消長。體型已然瘦削,卻依然可謂飽滿,隻因信念長執心間。人生已然流産,卻依然可謂高大,隻在一心懲惡揚善。十年可隐忍,一朝嘗抱負,端正軍姿敬個禮,三大隊任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