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之多的拍得這麼好的長鏡頭,表演也不錯,涉及到議題也很重要,加一星。少年暴戾、兩性關系、自卑者或者受到排擠者渴望承認而不得的怨氣、社交媒體、由于缺乏異性朋友而導緻的一種對異性的粗暴想象以及對待、從性别交往看家庭結構……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議題。不足之處有:
1.對那位父親的形象塑造,有割裂之處。在影片開始,那位父親好像是一個臨危不亂、溫和理性、溫情滿滿(有個鏡頭是,父親一個人去受害者遇難處鮮花),懂得如何關心家人情緒,保護孩子的人,而到了最後一集,則成了一個十分沖動易怒、暴戾的人(一點不像第一集面對危機時的那樣)。後一個形象的出現,恰恰是在第三集,那位心理醫生對男孩的一番心理分析之後,設計意圖十足,仿佛第二個形象就是為了給上一集的說理背書。當然,可能會說,現實可能就是這樣,人就是多面的(暴戾與溫情共存),并且經曆過這麼多事情之後,父親就是暴戾驅散了溫情與臨危不亂,但作品直接割裂展示,還是在第三集那通心理分析後面,太不自然,太割裂,太有設計感。
2.對校園裡,那種怪異的霸淩體系展現得太刻闆,太表面,太景觀化。比如,學校裡發生了同學遇害事件,一幫警察去學校找同學問詢,導演居然如此景觀化地去呈現一幫人若無其事到如此離譜的地步去起哄、逗罵!好像是找不到地方去體現這種學校環境狀況、霸淩和年少者之間的權力關系,生拉硬拽安插在這裡的。還有個刻闆的點在于,警察與警察兒子之間的關系,也相當刻闆,同樣的感覺,屬于生拉硬拽的安插、點題。
3.沒有更深。如果對吉米行兇前後的前後場景有展現的話,就太好了。就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一個十萬分複雜、混沌的處境,而不是說教式的單一歸因。但這對奈飛來講是過高要求。
議題式的劇集已經非常非常不錯了。
短評字數超出了,寫在這裡,随手寫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