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覺得太好了!在機場和kunkun又複盤了一遍整部片子,屬于回味之後感覺更好的片子。

1.沒有濫用攝影,初看覺得攝影很平庸,其實足球一場、雨中花一場都很不錯,即使日常段落的調色我沒有那麼喜歡,整體感受還是好的。 在于,它做到了:視與聽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讓電影脫穎而出的一個噱頭,因此必須放棄炫技來成全整部片子。

2.劇作太喜歡了,越複盤越喜歡。可以從中感受到導演女性的溫柔和她的文學功底,也可以感受到她作為導演并非天才型,但是下足了功夫,也擁有極深的人本關懷。她在“邊緣人的社會再融入”這個大背景下還展現了很多小議題,例如充分地捍衛社會正義是否與自保自利相矛盾,近似于“平庸之惡”。(将這種問題以小事寫出來,并展現其某些情況下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是挺難的,她做到了。可以做到也是因為該角色的特殊性,這個人物寫得好)

小片段選取得好。想展現主角“以前擅長的事都做不好了”的絕望,選取的是“開車”一行為。這個行為就很很好拍,而且容易拍出力度,同樣的心理,如果拍别的行為,就沒那麼好。

結尾尤其喜歡,主角努力了,感恩着,在泥潭之中被前妻的理解和身邊人的關愛拉了出來,被自己曾經的“大哥”的現狀“逼”了出來。可是他有鮮花,卻仍無法抵擋大雨。這處象征很喜歡。

這樣完整、不失邏輯、有現代性、不照常理安排(1)的劇作在新片當中不多見,且是可習的。看完至今一直在想,我也想拍這樣的電影!所以暫且記下這些。

(1)對于主角最深的痛苦,劇作上一直以“消解”和“轉移”作處理。例如,主角最大的執念是找到母親,弄清當年被抛棄的來龍去脈。

而他最終并沒有找到,劇作上以兩件事圓了這次失敗的尋找:

一是以妓女一段作母親的對照,主角的母親也是妓女,而那夜撫慰主角的妓女也是一位母親,且“半年後就不做了,會回去照顧孩子”。半年後這個時間點值得玩味,它代表一種願望,但未必真的能實現;主角未與妓女做愛也值得玩味,他們互相撫摸,但毫無性的意味。電影中的“虛”有多種表現形式,常見的如同“做夢”、“閃回”,以這種映照作為作者與母親虛拟的“相遇”的體現,我真的很喜歡!

二是更直接的,作者回孤兒院尋母,卻最終在當年的校歌重唱和跟新孤兒們踢球的過程中得到寬慰。

可以發現主角的其他痛苦也多以這種方式轉移,如他最終也并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人,而是通過找到一些親近關系來轉移無法融入的痛苦;通過“忍”,假裝成為一個社會人——卻因此讓身體惡化。

痛苦無解,但可以轉移;即使可以轉移,最終也無解——且最終于人身上的作用是加重身心的創傷,私以為極真實,極精妙,極具現實性!

看到最後,才發現導演的目的根本不是叙述主角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是給生活蓋一個悲慘荒誕的無謂印章,而是闡述一個社會的“局外人”究竟因何而死,究竟怎麼死的。

以溫柔的口吻(影像語言)細細地道清楚,不可謂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