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劇就不必太考究劇情上的問題了。誠然大家都不喜歡擊鼓鳴冤機械降神的套路,但今日的國産電影裡,不用這樣的套路又能如何呢?影片中段是笑點和叙事節奏的精華,看起來相當舒服,後面為了劇情和正能量有所犧牲,結尾的尬歌尬舞我很不喜歡,但好在轉瞬即逝不傷大雅。一部講述大廠裁員的電影出現在2024年的賀歲檔,妥帖得幾乎能成為曆史唯物主義的例證;就算不能給打工人們帶來慰藉,至少也能引起他們的共鳴,終究是一部成功的喜劇。寫到這裡突然察覺影片全程都将觀衆預設為公司職員(他們在互聯網上的聲量要遠大于社會中實際的存在感和參與度),而非主角真正代表的工人群體;導演一面援引上世紀的集體主義情懷(which如今改頭換面,披了個ownership的名字繼續興風作浪)作為道德标杆、一面把工人群體臉譜化、工具化、邊緣化,還挺諷刺的。這兩個月我短暫地從job market擦身而過,最終還是留在學術圈;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工資的地方就有職場,但好歹是始終保持着和“大廠”們的距離、幸運地延遲着自己被卷入旋渦的時點。如若幸運不能永恒,那麼到時候再回頭看本片,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