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太好聽了,有幾段還融入了搖滾樂和爵士樂的元素,在叙事進展中實在是賞心悅目。

是很經典但又突破經典的叙事模型。Raoul象征着人類,代表一種優越感情結,傲慢的同時有着英雄般的善良和勇敢;魅影是堕落的天使,代表一種自卑感情結,象征着醜陋、貪念與憤怒;這兩人之間由于嫉妒、占有欲而引發的鬥争,成為一組“英雄—陰影”的二元對立,經典的“該隐與亞伯”同胞争寵模型;Christine則是典型的阿瑪尼形象,最後對魅影的抛棄在某種意義上是弑父的行為。三個人物都有着或顯性或隐性的人物弧光,劇作非常成熟。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思潮的尾聲,資産階級進一步壯大,人們不再試圖借助奇幻的想象和情感來認識世界,而又重歸于理性與真實,逐漸向現實主義過渡,Raoul就是作為資産階級的理性主義的代表,魅影則代表着老朽、鬼魅,Christine則是當時人們内心震蕩不定的外化,而她做出的選擇就暗示了人們的心之所向。對于“醜陋”的描繪有點雨果“美醜對照原則”的意味。

視覺上也很豐富,Christine所處的空間極盡古典主義的端莊、典雅、奢華,還有點巴洛克的感覺,而魅影所處的地下室空間則充滿哥特式的黑暗、怪誕,Raoul所在的空間總是明亮、金燦燦的,代表着人性和理性的光輝。

表達上有很強的後現代性,對蠱惑之物、神秘之物和魅影在暗處的控制權的徹底的打破、解構,結局的處理是後現代性最妙的體現,打破了傳統叙事模型中“好人打敗壞人并将其處死”的手法,其實質是反英雄式的,打鬥開始時觀衆會期待看到像騎士決鬥那樣酣暢淋漓的戲碼,但這裡的兩場打鬥都是以反高潮來結束的,突破了老套的叙事節奏,這樣的處理使結局意料之外反而更加餘韻悠長,所以在結尾場景當觀衆看到那支玫瑰花時都會欣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