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哲也《懺悔有時》

用懸疑片包裝的家庭片,導演口中對marginal groups的關切顯得the disability的呈現太過缺乏能動性,從始至終作爲客被當作各個角色觸發自我救贖的契機。與其説這樣的視角更能從事件持份者的角度令觀感更立體,倒不如説這樣的選擇更體現了各個角色本身需要懺悔的的部分,所以,導演詰問的對象不是殘疾兒童本身,而是圍繞他展開各種選擇的大人,也就是家庭片永恆的議題:家人算什麽?我對這個的回應很簡單,家人就是要負責,無論再怎麽逃避,該負責的職能也始終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不生育也是對自己負責,既然生育,父母就是子女的人質,該來的終究要來,懺悔有時,但懺悔無法令生者活得更好,該負責的就是父母。

前期快速剪輯的劇情推動不適應的話或許會讓人一頭霧水,但快速地講述了男主標準的酗酒抽煙,父權失能,總是不在哪睡醒的過長,後段才交代了落得如此困境的原有,但我始終無法共情,即便懺悔一輩子,失去就是失去,父權失能在家庭片也是老議題了,懶得多浪費口舌表達我的厭惡。女主聖母濫情,鏡像的情感投射一旦出發就被是爲自我救贖的稻草,所以也不是很喜歡,至於事件中心的殘疾兒童,就像在一灘爛泥的鮮花,讓所有失去赤子之心想要懺悔的人能在不知不覺對其移情共感,反倒是成爲了神聖某種符號,驅動所有角色的内心糾結,也成爲了故事中各種矛盾的起點。這是導演親口指出的獨特視角,這視角確實能夠讓演員的演技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就像風平浪靜的颱風眼,讓在颱風中淩亂的衆人自我剖析,好處是全面,壞處自然就是浪費了劇情的比重,將殘疾兒童始終放在一個被決定的客體的位置,這樣好嗎?但還是老問題,Can the Subaltern Speak?電影告訴我們,還是不能。

前期剪輯挺有意思,主劇情回收也恢復了敘事節奏,觀影體驗還好,3.5/5,還是喜歡慢一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