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愛情片導演,但是安導在刻畫個體在其領域(教育)中的種種,真的是立體。我也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不謀而合,第四集的劇本和演繹,和當今教育學術界的許多讨論有着許多的共鳴。

...
第四課高潮的開始

這一碰拳,對我來說表示着女主從男主看似“天真”的決心中,尋回了自己的動力。這幾十秒的篇幅,高亮了一個個體在社會中多重身份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1. 女主的身份交叉性

女主做為教培界的老師,同樣有這教育界學生的身份(這裡假定沒有老師是完美的,所有老師都在不斷學習如何當一個更好的老師),因此,當女主自己帶有商業性的教培界老師身份收到打擊的時候,她以學生生分,從自己的前學生/現同事身上,重新領悟了她做為老師的責任。這重新領悟的結果在後面進到教室,放棄teach to the student(對着學生教)而采取teach off of the student (從着學生教)可以看出--女主會問學生名字,男女主會根據學生的回答來進行下一步互動等等。


2. 學生的交叉性

這也引出了交叉性這一概念在教室裡更具體的理解,那就是,在教室裡的學生,同樣有這衆多互相交錯的社會身份(子女,兄弟姐妹,親戚,兼職工,種種),當老師隻把學生當學生教的時候,教室會自然而然的把學生自我核心的很大一部分隔在門外,那學生還怎能學的深呢?

根據這一概念,有很多現實中一些教室會有的運用也在劇中提現了出來,一些小班教室,會放棄傳統的講台與排排課桌這樣的教室設定,轉而用蘇格拉底研讨式(學生們會圍成一個圈),這一方式最理想的結果則是外人分别不出來誰是學生,誰是老師,将原本有權利差距的教室,變成互相平等的讨論。這一點在劇中,很微妙的通過女主1對1授課的方式提現了出來--不管是那個時候對男主,還是這次免費課對新同學(女主漸入佳境後還會蹲在學生旁邊,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站在桌前),學生與老師全是挨着坐的,宛如同學,宛如朋友。


3. 這樣的教培職場刻畫,melo何在

我想,就是師生時期宛如朋友,宛如同學搬的相處模式,再加上現在這個 前師生和現朋友/同事等多重關系所創造的張力 專注于職場刻畫的此劇還是能讓人體會到心動

有可能,一些觀衆會覺得最後學生反饋的反轉稍微有點太戲劇了,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一個高壓的集體應試環境下的學生,在一個看似嚴肅端莊的教室裡被老師十分認真且平等的尊重與對待時,當學生被老師友善的提問且發現老師真的希望聽到自己真實的回答時,有哪一個飽含着青春的靈魂會不動容?這何嘗不是一種浪漫呢?跟别說課程本身是文學,一個蘊含着許多不一定美好卻一定堅韌的情感的學科,一個能解釋愛的學科,一個能承載愛的學科。

...
這部劇裡的笑容
...
莫名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