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灑灑寫完了,剛剛通讀到結尾幾個字,突然斷電,啥都沒了,豆瓣不能增加一個“暫存”按鈕嗎?之前寫白蛇也遇到這種情況,不能暫存,一個不留神關閉網頁啥都沒了。關鍵也沒了重寫的興緻。

優點就不說了,還原曆史+藝術創作的制作邏輯,突出了家國情懷。不是一點好的地方也沒有,隻是壞的地方太多了,一兩句好的台詞,一兩段優秀的表演,都不能掩蓋整部劇的敗筆。

志願軍2,完全抛棄了志願軍1的優點,給我一種很廉價很不舒服的感覺,我甚至認為這不是同一個導演的作品,是不是一個谄媚陳凱歌的副導演編排了這麼一部電影?我不相信陳凱歌能利令智昏到這種程度。

看完電影後的某一天聽廣播,正好聽到反坦克英雄譚炳雲的故事,譚炳雲的英勇事迹也是發生在第五次戰役期間,一個人,一把步槍,三個手雷,就破壞了敵人的三輛坦克,一輛吉普車,擊退了一個師的兵力,為我軍撤退赢得了八個小時的寶貴時間。

其實在整個抗美援朝戰争中,誕生了許多反坦克戰鬥英雄,也積累了非常多反坦克作戰的戰鬥經驗。這是一個集智慧和勇氣于一身的士兵,也是千千萬萬個志願軍的縮影,我們隻是裝備落後,我們的腦子并不落後,能以少敵多,靠得不僅僅是敢殺敢犧牲的英勇精神,而是戰略的勝利,戰術的勝利,和鋼鐵般的意志力。

聽完這個廣播,我回想到電影中孫醒憑一己之力毀壞敵人好幾輛(具體數量記不清了)坦克的片段是不是取自某位或者某些反坦克戰鬥英雄的真實事迹?

如果不是,我們繼續罵導演夾帶私貨;如果是,就太可惜了。

導演用浮誇的劇情抹殺了一段真實鮮活更充滿感染力更讓人信服的事迹。

2023年9月25日在志願軍第一部《 雄兵出擊》全國首映禮上,總出品方中影集團傅若清董事長說:“ 這是一部具有文獻價值的對抗美援朝戰争曆史的回溯,希望百年以後仍然出現在中國電影曆史資料館中 。”

去年我給《雄兵出擊》四顆星,今年《存亡之戰》兩顆星,其中一顆是期待第三部能有點水準,這種水準是尊重曆史尊重觀衆的水準,對得起文獻式,全景式,多維度多角度立體式展示這場立國之戰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