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離三年級也沒有過了很多很多年,但上一次何時以朱同這樣的視角去看世界已經記不清了。在看到影片裡教育局領導視察遇到走廊裡亂竄的朱同時我第一想法是當時把朱同轟出來的英語老師要遭殃了,意識到這一點時更覺得好笑,終究還是掙脫不出大人的思維模式了。對比前段時間看的另一部講述童年的《年少日記》,如果說《年少日記》是一個抑郁症大人回憶童年的視角,那麼這部電影則完完全全地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或者更準确地說,我們現在所能回憶起的,孩子的視角,平靜地講述了作為一個可以被視作問題學生的朱同的一天,似乎沒有任何的批判與更高視角的道德審判。看完了聯想到編輯部裡孫一通說他喜歡語文的那段對話。

“我問老師:‘你确定嗎?’

老師說:‘你舉手了沒’

我把手舉起來,她說她确定。”

我想孫一通或許就是朱同等比例長大的模樣?而作為大人再去回望片中所展示出的你我都經曆過的教育模式,或許又多出了一點思考。

朱同的各種天馬行空似乎也能喚起小時候的某些想象。小時候怕用微波爐直接炸掉,暑假一個人在家熱飯時每次都把菜放進去擰開後火速逃離廚房,在客廳忐忑等死;肚子疼趴床上躺着,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以為自己懷孕了,想到懵懂印象裡大家對未婚生育的各種鄙夷,一邊趴着一邊掉眼淚哭…小時候總覺得一節40分鐘的課很長,長大了時間好像也随着年歲增長流逝的越來越快。

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影片裡的每一個小孩兒,似乎都能對應上記憶裡某一個同學的模樣。仍覺得很神奇,每一個或淘氣或天真或幼稚的小孩都将長成一個成熟,或被迫成熟的大人。而現在坐在駛向南方高鐵上,周圍各種敲電腦通電話的穿着商務裝的打工人,應酬着做不完的工作。在這裡的每一個大人曾經也是一個個這樣的小孩,或許也已經很久沒有想起過曾經的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