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就在每天自習的隔壁教室放映,姐妹邀請我一起看不然我會錯過這部好電影。影片很克制,色調像富士的複古濾鏡,音樂像叮叮哒哒的風鈴在沉重和清脆的中間位置。叙述是濃濃的東亞風,把東亞人骨子裡的克制和一輩子活着的沉重感都刻畫出來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人流浪與尋找認同與歸宿的故事,我不喜歡影評裡有些人說的一個t女如何冷靜克制不為愛情所動,不會為了愛情放棄事業,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無奈。男主說你該離開韓國的,韓國太小了。而女主深夜與丈夫的對話和兩人臉上的疲倦感才更像是大多數人的現實,在一起的原因裡有找一個人分擔房租和拿綠卡。韓國小,但美國太大了,人是如此渺小。男主喜歡的是那個沒那麼Korean的有些瘋狂可愛的女主他自己留在韓國成為一個和家人住在一起的好學生般的打工人,女主口中的korean korean;女主到了美國也不再哭因為不會有人像小男主一樣care她,韓語隻能和媽媽講漸漸說得不太好了,人都是會被環境改變的。12歲分别,24歲在網上重新認識但不久女主意識到這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規劃而取消聯系,36歲男主到紐約見女主。漫長的人生裡,有些沒那麼重的感情不符合人生方向時也隻會是十年一見的近鄉情更怯,和夢裡才會說出的母語。

導演是如此克制,力求拍出最現實的故事,在很多小細節上都很真實。比如男主晚上離開所以白天會拿着退房後都行李,男女主的生活也沒有一律按豪宅來處理(此處諷刺下國内聚焦“普通人”的“現實”“偶像”劇)。因為如此真實,它才讓我們卸下防備。我一開始還心懷嘲笑,想着12歲就分開,24歲還會想找到彼此,難道彼此的新生活不會有新人,還能念念不忘,你們的感情有深到這種程度嗎?但後來我有些笑不出來了,那未必就隻是指代女主,那往外走留不住卻又還念念不忘的東西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可能是想成為American American的Korean Korean,但最後發現自己是American Korean,我們被卡在中間,成為懸浮的人。

然而導演還是足夠溫柔的,對于這種無奈,劇中人用因緣這個概念來解釋和自我寬慰。克制了一輩子的兩個人,在等車的兩分鐘裡緩慢地醞釀着,最終車來了,放下行囊後男主還是回頭給了女主一個擁抱,這一刻他終于不是該死的克制腼腆的男生了。他們二人從始至終沒有情愛,沒有逾矩,沒有深刻的患難與共,那聯系着他們的也是因緣,隻不過是一種戀人未滿的因緣。女主回到家後發現丈夫在台階上等她,她靠在他肩膀上哭了。到底還是很溫柔的,在夢想露出它真實一面時,當夢想本身已經從生活中被排擠出去時,我們至少有可為之一哭的人和事,有這一世的另一個人,雖然這滿了顯現的因緣也有被正在醞釀中的因緣承托得不圓滿的時候——你已經在期待和這一世修不滿的那個人的下一世,這真是有意思。

東亞人循規蹈矩,任勞任怨,克制含蓄背後那一點可憐的愛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