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影評了,看電影的速度卻一直在加快。随着電影越看越多,那種看完一部好電影,打心底裡被觸動的次數也随之減少。海明威曰過:“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會變得更堅強”,本身是一句很勵志的話,但反過來似乎也不無道理:疫苗打得次數太多,細菌會在藥物的選擇下耐藥性逐代增強;心靈雞湯喝得多了,漸漸的也會對這些曾經讓你淚流滿面的文字感到麻木......看電影似乎也是如此,日積月累的觀影中,一部部好電影提高了我們的審美下限,在我們的心中築起高閣,回頭看看兒時不甚喜歡的電影,發覺也不過如此。電影越看越多,淚卻越流越少。
人世間真的有可以讓人自始至終熱愛不減的東西嗎?我仰望彩霞缤紛的蒼穹,而蒼天不語。
《第六感》大概是我到目前為止今年看過最感人的一部電影了,所以想寫一寫,影評倒也算不上,頂多是一點随筆吧。本片以結尾見長,假如你沒看過這部電影,那讀到這裡就請按下手機的返回鍵吧,等看完這部電影,可以再把我這篇文字翻出來,興許會有一點感同身受。
1999年對于三個人是值得紀念的年份:印度導演M·奈特·沙馬蘭憑借《第六感》在好萊塢一鳴驚人;動作巨星布魯斯·威利斯憑借《第六感》成功轉型;天才童星海利喬·奧斯蒙憑借《第六感》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而《第六感》這部電影本身,也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雖然最後并沒有拿到金像獎,但是直到現在,被奧斯卡提名過的驚悚恐怖電影也隻有《驅魔人》(1973),《大白鲨》(1975),《沉默的羔羊》(1992),《第六感》(1999),《黑天鵝》(2010)以及《逃出絕命鎮》(2017)六部電影。
那麼接下來,我就幾個比較讓我在意的點來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我想要不再害怕。”
科爾是一個天生鬼眼的孩子,“随時随地”都會看見已死之人,而且那些鬼魂的樣貌都是死時的模樣。這種能力對于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來說都是一種難以接受的詭異力量,更何況是一個尚且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時不時出現幾個仍然保留凄慘死狀的鬼魂,向他呼喊甚至抓打......
但是我想真正令科爾恐懼的,不止鬼魂,還有他人異樣的眼光。不會有人相信科爾的話,無論是他的同學,他的老師,甚至是他的媽媽。我們總是在自己可以接受,曾經聽聞或者是專家權威的籠罩下去接受新的事物,對于自己所認為“不科學”的事物,漠然甚至嘲諷是最常見不過的選擇。當你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你會願意去接受二加二可能等于四;你聽别人說起過極北地區有極光,你願意去接受北極也許有極光;電視上的專家告訴你,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居然是一株蘑菇,你會很詫異,但是你願意接受,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一株蘑菇,專家這樣說的嘛!但是當某個人說出你心中的“瘋言瘋語”,等待他的隻會是白眼和冷嘲熱諷。哥白尼說地球繞着太陽轉,布魯諾維護他的觀點,于是,他倆被那個時候的“我們”殺死了。
在這裡還要稱贊一下海利喬·奧斯蒙的演技,當他飾演的科爾第一次出現時,他的眼睛裡沒有一般孩子的天真和童趣,而是成年人的冷漠以及平淡,單單從他的眼神裡,我們就能意識到這個孩子經曆過遠超一個正常孩子應該經曆過的事。而當他真正向馬爾科姆醫生敞開心扉時,在他淚水之下,是一個孩子内心深處的恐懼和祈禱。好萊塢有一句玩笑話:千萬别讓孩子和狗演電影。因為他們要麼演得太糟,毀了這部電影,要麼異常出彩,搶去了其他人的光環。童星海利喬·奧斯蒙的演技,着實為《第六感》增色不少。
二,“我可以看見死人......”
第二個想聊一聊的是本片的設定,感覺還是蠻有意思的,也是驚悚恐怖片标配---鬼魂。中國的古人認為“鬼,歸也”,人死後化為鬼,回到原來的地方;而後來的《九歌·國殇》中寫道“魂魄毅兮為鬼雄”,将鬼看作人的異化。從以上來看呢,鬼一開始并不是一個駭人聽聞的邪惡東西,并不存在貶義的意思,但是現在提起鬼來,大多數人都不寒而栗,也許是幾百年來受前人叙述故事中鬼多半是恐怖吓人一方的影響。所以呢,靈異電影中,角色主線任務基本都成了驅鬼,捉鬼等等。但是,突破枷鎖方可收獲更多,當我們把鬼魂視為善良的一方,會打破絕大多數人的對劇情的猜想,出其不意更能制勝。比如《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尋夢環遊記》中的埃克托,《僵屍新娘》裡的艾莉絲,給予鬼七情六欲和生前故事而非僅僅抓耳撓腮地去吓唬人,反而帶來了一種更深層次對生命的探讨,給觀衆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波動,最終影片也大獲成功。
而《第六感》對鬼魂的設定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 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2. 他們隻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人或物
3. 保留死時的樣貌
4. 來臨的時候氣溫驟降,人會感到汗毛直立如墜深淵
《第六感》大反轉的劇情設計,也是在以上四條的基礎上完成的。影片中時不時出現的鬼魂無一都死狀凄慘,出現之時把科爾和我們都吓了一跳,所以我們在主觀上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恐怖電影,而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就為了最後一刻的大反轉做好了鋪墊。導演M·奈特·沙馬蘭為了講好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步步為營,烘襯氣氛,直到最後一刻将結局引爆,當你被馬爾科姆醫生已死的真相震驚,曾經的平靜都化為此刻的狂風驟雨,然後之前的種種細節才會在你的腦中浮現。
馬爾科姆自始至終隻與科爾,妻子還有妻子的小情人說過話,而後兩者似乎聽不見他的話;妻子為什麼要服用抗抑郁藥;馬爾科姆出現時妻子把被子蓋了起來;酒窖的門一直打不開是因為桌子抵住了門;原來開頭馬爾科姆被槍擊後他就已經死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有趣的,為什麼鬼來的時候會汗毛直立,我想可能是取自愛爾蘭的一個迷信:每個人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墳墓,當别人從那塊土地上經過時,你就會汗毛直立起雞皮疙瘩。
三,“寶貝,看着我的眼睛,從來沒有!明白了嗎?”
馬爾科姆幫助科爾從“怕鬼”到“幫鬼”的過程中,也是科爾,馬爾科姆與生活的和解:
科爾幫助死去的女孩如願,代表了他與自己特殊能力的和解;科爾和結巴老師重歸于好,拔出亞瑟王的石中劍,收獲鮮花與掌聲,代表了他和老師同學身邊人的和解;科爾向媽媽訴說自己的秘密,并且告訴了媽媽外婆的回答,代表了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的和解;而最後一幕馬爾科姆意識到自己已死,他向睡夢中的妻子深情告白與告别,代表了鬼魂的執念已消,鬼魂和自己的和解。
在兩個人的“冒險”過程中,馬爾科姆救贖了科爾,讓他“不再害怕”;科爾也救贖了馬爾科姆,讓他理解了自己的妻子,化解了自己的執念。
四,“也許我們可以假裝明天還要見面。”
接下來,想說一些比較零碎的小東西。
1. 科爾媽媽在擦拭家裡相框時,發現相片中總是有一個閃亮的光點,結合後文科爾說“外婆經常回來看他們”,也許是外婆最喜歡的那個大黃蜂挂件在閃光。
2. 在女孩葬禮時她的後媽身穿一身紅色衣服,與其他來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查閱資料,其實有些地區紅色也是吊唁的顔色,不過萬黑叢中一抹紅,相比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暗示作用,而一開始被科爾撞到的那個哭得極其傷心的黑衣金發女士,許是被害女孩的親媽。
3. 全片前半段雖然吓人,但是也不失松弛和優雅,片中的構圖也屬于上乘,比如安娜洗澡的時候,通過鏡子反射這一簡單的原理,将安娜和馬爾科姆同框,也包含了抗抑郁藥的小細節。
4. 在妻子的首飾店裡,妻子的話“人死後有一些東西存留于他們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上。”,也算是對情節有點暗示。
5.懷疑科爾被家暴的醫生正是電影導演。
6. 筆者不太明了的一點是片尾馬爾科姆發現自己已死之前,熟睡中妻子的手上是戴了兩個婚戒的,一個是妻子的,一個是馬爾科姆的,但同時一枚與妻子手指上馬爾科姆遺物婚戒相同的戒指滾了出來,而馬爾科姆不可思議地發現自己手上沒有戴婚戒......我實在是有點解釋不過來。
《第六感》是第一部讓我眼淚嘩嘩的驚悚恐怖片,尤其是在最後兩幕,科爾和媽媽解開心結緊緊相擁的一幕,馬爾科姆得知自己已是鬼魂告别告白妻子的一幕,我真的淚奔!《第六感》真的是懸疑驚悚有點恐怖非常震驚滿分溫情!
人死後真的會“歸也”麼?假如鬼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那麼讀到這裡的你,能确定自己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嗎?還是你隻是看見了那些你想見的人或物?
母子間的親情,夫妻間的愛意,都是人世間最深刻美好的情感,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深愛之人總會離開我們,我們也總是會離開我們的深愛之人,無論鬼魂是否真正存在,無論鬼魂會不會真的回來看望我們,請珍惜身邊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